|
福州定光寺“雙龍戲珠” 玉兔豐稔歲,蛟龍迎春歸。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話生物,占有特殊地位。據聞一多《伏羲考》的考證,龍是一種虛擬的生物,“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在5000多年的歷史演進中,龍成了華夏兒女的共同文化圖騰,是海內外同胞的共同記憶紐帶。 這一形象究竟起源何時?遼寧阜新查海遺址挖掘出來的以石塊擺成的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龍形堆塑,距今8000多年。該石堆龍既無角也無腿,仿佛蛇的樣貌。甲骨文中已有類似“龍”的文字,陳綬祥《中國的龍》介紹在《殷墟文字》《殷墟書契》《鐵云藏龜》等古籍中便能發現數十種“龍”字的寫法,它們有一些共同特征:細長而彎曲的蟲形身軀,顯而易見的犄角,口器大張。 甲骨文為表意文字,這說明最早的龍很有可能與蛇蟲有關。許慎《說文解字》中對“龍”的解釋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他認為龍是從鱗蟲等動物演變而來,其描述與鱗蟲的外形和習性相符。據各類文獻與圖像資料記載,龍多是以蛇身作為核心軀干,融合其他動物的特征。從閩越族以及西南少數民族對蛇的崇拜,將其當作族群圖騰也可看出其地位。龍正是在這一基礎上,不斷融合了其他動物形象并汲取其特征,建構成了一種綜合體的圖騰。 有個很有趣的現象,作為綜合體形象的龍,有了后代龍子龍孫之后,綜合性的樣貌又被重新分解,所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閩都別記》第二七〇回“收石龜天師解絲絳 擊赑屃藍最奮鐵錘”介紹:“蓋龍生九子,俱不成龍形,名字不同,各有所好,茲附將其種類分載明白:一曰赑屃,形如龜,性好負重,即石碑下之龜也。二曰螭吻,形如獸,性好望,今殿脊之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性好叫,今鐘鈕之獸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是也。五曰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蓋是也。六曰蚣蛔,性好水,故立于橋柱是也。七曰睚眥,性好殺,故雕于刀環是也。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于香爐蓋是也。九曰椒圖,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門首。今官衙神廟頭門一對圓楯是也。” 皇家強化龍形象為皇權象征的同時,民間也以龍為題材創造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諸如此類的民間美術、民間文學、民俗活動等比比皆是。早期的龍造型與甲骨文類似,都是為了表意,但是比起文字,會更加注重審美形象的塑造。如殷商時期與龍相關的玉器都為璜狀或璧狀,顯現出古人“天圓地方”的概念;北宋初年畫家董羽則提出畫龍技法的“三停九似說”,他的《畫龍輯議》指出,三停即“自首至項,自項至腹,自腹至尾”,九似即“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這對后世塑造龍有很大的影響。吉成名《中國崇龍習俗》記載,工匠們根據審美的要求對龍進行了藝術化的加工創造,對頭、五官、身體、尾部等都加以改造,如爪有后登爪、亮掌爪、攥云爪、著地爪、凌云爪等,龍尾則有芒尖式、飄帶式、蓮花式、馬尾式、魚尾式,根據不同的樣式、寓意以及使用的場景,選擇創造出符合審美與使用范圍的龍造型。 廣泛運用龍造型的場所,除了皇宮,還有其他各類建筑。據張道一、郭廉夫主編的《古代建筑雕刻紋飾·龍鳳麒麟》介紹,河南洛陽山陜會館為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場所,其石座雕龍為坐龍,即“正面龍”,它是古代龍紋中最尊貴的一種,龍頭面對觀者,兩眼圓瞪,龍須飄飛,盤曲于祥云之中,其爪為攥云爪,尾是馬尾式,顯示其威嚴氣勢。 宮廟建筑或裝飾當中,龍作為“靈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泉州真武廟的山門正中懸掛“北極玄天上帝”牌匾,牌匾周圍環繞“雙龍戲珠”造型,呈升龍狀,身纏祥云,爭奪正中的火球,既生動又威嚴,也與玄天公的身份相稱。福州于山西麓定光寺毗盧殿頂上亦有“雙龍戲珠”,兩邊還有兩只龍對望。福州旗山萬佛寺的大雄寶殿正面有12根石雕龍柱,不僅有龍盤踞其上,也雕刻有“鯉躍龍門”“喜上眉梢”等吉祥紋樣。 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也十分興盛。民間自古以來有龍王信仰,傳說龍王司掌行云布雨,供奉龍王廟宇能夠保佑當地風調雨順。董仲舒所撰《春秋繁露·求雨》記載:“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據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于東方,皆東鄉,其間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在董仲舒的記載中,百姓們將龍作為祈雨的對象,輔以各類祭品如清酒、膊脯。從中能夠發現,早在漢代便有了一定規范的舞龍活動,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祈雨,這項活動延續了2000多年之久,如今仍十分興盛。 泉州安溪曾存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龍王廟,又稱龍潭廟,其中供奉四海龍王、龍王娘娘等神祇,香火鼎盛。據明嘉靖《安溪縣志》載:“在長泰馬坑山后,有三潭,下一潭最深,龍王廟在焉,歲旱禱之,靈應不爽。”每當歲旱,當地官府或民眾紛紛來此燒香祈雨。清乾隆《屏南縣志》則記載了僧惠澤化龍的傳說:“僧惠澤,本縣后將村人,姓程氏,投九峰寺清玉為師,見二蛇爭戲一珠,惠澤吞食之,化為龍,入虎朝潭內,至今禱雨輙應。” 龍文化也在各個方面影響人們的生活。人們望子成龍,以“龍”字命名古今皆不鮮見,如三國時期的常山趙子龍。各地均有以龍命名的地點,如福建省有龍巖市、重慶市有九龍坡區。龍這一形象的創造與使用,貫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張筱雯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