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職人員,在職時像一臺機器的一個部件,退休返鄉后則可能變成一方土地上的一粒種子。 今年75歲的曾建業是光澤縣李坊鄉政府干部,退休后沒跟女兒進城享清福,卻和妻子回石城村老家開了家“小賣部”。15年時間里,他以“小賣部”為平臺,教會了村里老人用智能手機繳費、購物、娛樂,成立了老年人協會,創辦了老年人活動中心,在“小賣部”設了快遞領取點和旅游聯系點。在幫助老人學會享受現代生活的同時,他還為石城村的產業發展、村級事務和社情民意、村莊建設等獻計出力,深受鄉親們的好評。 據光澤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干部局局長、離退休干部工委書記蘇孝模介紹,該縣像曾建業這樣退休返鄉的機關干部、學校教師、農技人員共有120名。在城市與鄉村生活條件尚有較大差別的當下,他們是怎樣返鄉、留鄉、助鄉的?日前,筆者專程進行了采訪。 家鄉在召喚 見到官仕明那天,他正拿一本《桃林村志》初稿去找桃林村黨支部書記劉華北確定作序人。官仕明說:“《村志》是存史、資政、勵后和反映一個村變化、發展的好載體。雁過留聲,人過留痕。時間一長,村莊變了,老人死了,無聲無痕了,一個村便虛化了。我們這代人有責任把它記下來、傳下去。” 官仕明老家是寨里鎮西溪村。2008年從寨里鎮公路站站長崗位退休時,他有兩個選擇:一是應兩女兒要求去泉州或漳州養老,二是應村里干部和鄉親的要求回老家去。一頭是沿海城市,一頭是偏遠鄉村。官仕明和老伴還是選擇了落葉歸根。官仕明說:“家鄉土地養育了我,共產黨培養了我,還是回村為鄉親做點事。” 家鄉情懷人皆有之。可要讓過慣了城里生活的退休人員返回久違的出生地并非易事。為了創造一個吸引退休人員返鄉的情感環境,光澤縣一是從硬環境方面的路、水、電、訊等方面逐年縮小了城鄉差別;二是在情感方面早就著手打下了基礎,如各村都把定期走訪在外公職人員,定期召開公職人員、鄉賢座談會,建立在外公職人員群,關心照顧在外公職人員留村親屬等列入村“兩委”的工作職責等,讓在外公職人員形成“一有召喚即返鄉”的牽引力。 官仕明返鄉后,主要做了兩件不容易做成的事:一是移風易俗,二是寫《村志》。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一有喜事就辦”像一根無形的繩索捆得大家叫苦又擺脫不了。官仕明就建議村里把移風易俗寫入《村規民約》,還挑起“紅白喜事”理事之責,帶頭“不辦”,勸阻“不辦”和“簡辦”,把西溪變成了全縣移風易俗的先進村。一個村不能沒有《村志》。官仕明又牽頭在全縣寫出了第一本《西溪村志》,接著又帶動了儒州、桃林兩村相繼編撰《村志》。官仕明猶如鄉風文明的種子,在鄉村傳播、生根、開花、結果。 事業來吸引 我們驅車到鸞鳳鄉大陂村一座小廟旁邊,往右拐進一條小路時,高朝斌已在路邊向我們招手。他是接我們電話后才從檳榔芋田趕回來的。他一邊領我們往他家里走,一邊高興地告訴我們:“引進推廣的優質稻種植面積已達全縣總面積的1/3,檳榔芋種植面積也有500多畝,畝增收500多元了!” 今年73歲的高朝斌是湖北人,是學校畢業后分配到光澤縣的第一批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從光澤縣農科所高級農藝師退休后,他既沒回老家,也沒進光澤縣城跟兒子過城市生活,而是和妻子回到原來工作過的鸞鳳鄉大陂村“縣農場”定居。有退休工資的人,在城里吃、住、行、游、購、娛、看病,啥都方便,為什么偏要去鄉下?高朝斌說:“縣里為退休人員發揮余熱搭建了很好的平臺,是鄉村成就了我,還是在鄉村好。” 其實,每位退休人員心里都還揣著初心,腦里都還存著未盡的愿望。只要給個平臺和機會,都會各顯其能的。據蘇孝模介紹,光澤縣在激活“銀發能量”方面,采取摸清底子建智庫、搭建平臺送機會、因人施策助振興等措施,對全縣離退休人員,通過健全老年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農村科技服務團、退休干部協會等社團組織和機關、鄉(鎮)退休干部黨組織,有組織地根據退休人員的專業專長對接鄉村的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振興”,然后根據本人的居住、健康和意愿等情況,鼓勵支持在縣級協會、或城鄉兩頭跑、或返鄉定居為鄉村振興獻計出力。 說高朝斌“退而不休”一點不過分。退休后,他既是縣關工委農村科技服務團團長,又是縣老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既要關注服務全縣“三農”產業項目,還要關注自己結對的優質稻和檳榔芋的新品種引進和推廣。他以大陂村為“基點”輻射全縣鄉村農戶,使全縣優質稻種植面積達6萬多畝,檳榔芋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為農村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作出了貢獻。 還是家鄉好 “已到醫保繳費的最后期限了。錯過了,萬一遇上天災人禍,或生病不能報銷就麻煩了!”那天,在止馬鎮親睦村村部見到黃啟敬和黃英雄時,他們剛和村委會副主任黃宇成上戶收2024年度的醫保費回來。黃宇成說:“村級工作是上頭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特別是現在,青壯年多數在外,留家的多為老弱病殘,工作更難做。比如收繳醫保費,不愿交的要做工作,老人手頭沒錢的要打電話催在外的子女,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要手把手地教,全村500多戶,一戶不能落下。兩位黃老師真是幫村里大忙了!” “兩位黃老師”:一位是2019年退休的黃啟敬,一位是2022年退休的黃英雄。他們子女都在城市工作、定居,退休時子女都希望他們能到城里去生活,但他們都回到了老家。黃啟敬說:“這里是我出發的地方,有我的父老鄉親,還是回家好。”黃英雄的理由是:“這里有我讀書、任教的學校,有適合我生活的環境,還是回家鄉為鄉親做點事!” “誰不說咱們家鄉好”只是一種情懷。但要把“情懷”變為“行動”并非易事。據止馬鎮黨委書記李莉涓介紹,為了吸引退休人員返鄉助力鄉村振興,他們在縮小城鄉生活差別的基礎上,對在外公職人員的祖屋、舊居都進行維護和翻修;在各村成立了“老年人協會”,辦了“老年人活動中心”;還根據各人的專長以聘用、邀請等形式在鎮和村當“顧問”,讓每位返鄉退休人員居住有歸處,助力有平臺,干事有名分。 黃啟敬和黃英雄雖然是被親睦村邀請當的顧問,但卻干得和村干部一樣賣力。從基礎設施建設的征地拆遷、疫情防控的下組上戶到美麗鄉村建設的添靚加彩、鄉村治理的矛盾糾紛調處,各項工作都沒掉過“鏈子”。他們還把村上的能人志士、重孝行善人員的事跡和家風家訓整理出來,在縣文保單位黃氏宗祠墻上以“名人榜”“能人榜”“功德榜”等形式傳播正能量。(邱盛林 楊武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