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子既是農業的“芯片”,也關系著中國人的“舌尖上的安全”。近年來,建陽區以國家級制種大縣建設為目標,找準產業與人才發展的結合點,深入實施“三鏈融合”工程,形成產業發展與人才發展融合并進的良好態勢。 拓寬渠道 廣納賢才 日前,在永富種業的水稻試驗田里,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副主任魏興華教授帶領著團隊,看長勢、做記錄、測數據。 “魏興華教授獲評省高層次B類人才,給我們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科研支撐,還協助我們導入胡培松院士團隊,聚合中國水稻所、省農科院科研力量,推進打造水稻種業創新產業研究院,探索從傳統育種向智能化育種發展。”永富種業總經理章忠洲這樣評價人才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2018年,由江文清領銜的科技特派員團隊入駐永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幫助企業研究開發推廣水稻新品種。圖為江文清(左二)與同事在實驗室觀測稻種(資料圖片) 近年來,建陽區深化科技特派員體制機制改革,實行“科特派+科研”制度,依托江文清、廖海林等30余位種業類科技特派員,高位嫁接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上海農科院、福建農科院、福建省農林大學等12所高校院所創新資源,把23位高級專家和64位雙一流高校畢業生請進來,柔性引進23名種業行業領軍人才,共同攻關解決“高抗逆性長穗頸三系不育系的選育方法”“一種特種類型巨胚稻恢復系的選育方法”等28個技術難題,加速轉化科研成果。 此外,建陽區堅持開拓人才發現渠道,通過專項摸排、行業舉薦、院校輸送等方式,靶向引進專業導師,依托“導師”的人才、技術等優勢,探索“導師+團隊+項目”引才模式,吸納胡培松、謝華安、羅炬、魏興華等11個導師團隊入駐種業創新項目。 做優服務 激勵人才 “我享受了10萬元的安家補助,60平方米的人才獎勵房,還有免租金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讓我們無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鄉村振興中。”在建陽區徐市鎮三農服務中心工作的余定標說,他是貴州大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畢業的研究生,作為南平市緊缺急需人才,2017年通過“南平·人才校園行”招聘進來,“現在我被選派為科技特派員,可以更好發揮自己所學,服務農戶及企業的發展。” 建陽區深入落實“才聚武夷”行動計劃,出臺《關于做強區域中心人才集聚發展地標十條措施》,常態化實施領導服務聯系人才機制,對帶項目、帶技術到建陽創新創業的人才提供精準服務,解決企業初創階段面臨的用地、用電、用水等問題。并根據種業人才實際需求,創新“葡萄貸”“吊瓜貸”“淮山貸”等金融產品,累計為66個創新產品項目發放1.4億元信貸資金。 建陽區還不斷健全配套政策服務,為種業人才在我區的發展開辟廣闊空間、提供生活保障,激勵優秀年輕專業人才到農業生產一線建功立業。對符合條件的種業科技人才,全程做好人才落戶、家屬安置、子女就學、文體休閑、住房保障、健康醫療等系列服務。 產業導向 創新平臺 建陽區以項目為紐帶,以產業為導向,突破地域限制,建立各種形式的科技創新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支持。 在海南、甘肅、遼寧、新疆等地創建10萬余畝的科研試驗基地、育種繁種基地和11個規模化種子冷儲藏倉庫,選派工作經驗豐富、專業水平高的人才團隊到各地蹲點,構建“外設人才飛地、內建轉化基地”的創新創業平臺,實現異地聚智用才,選育和開發嘉優中科2號、中浙2優58、金甜順100等品種130余種。 在南繁育種基地,科研人員給稻田去雜株。(南平市農科所供圖) “我們還通過搭建‘企業專家人才+制種大戶+農戶’的幫帶平臺,發揮人才優勢,和當地制種大戶、農戶資源共享,實現了技術對接、生產協同、利益共享。”南平春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陳鍇介紹,目前,科力種業、豐田種業、春曉農業等企業專家人才培育制種大戶45戶,種糧大戶290多戶。涌現出黃榮富等制種大戶能手16人,參與培育特優175、Ⅱ優125等品種。 此外,通過探索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機構組成創新驅動共同體,打破傳統與高校單線合作的模式,打造具有科技資源統籌、轉化、共享的多功能平臺,形成科技資源導入和科技服務輸出“雙驅動”,助力50余個新品種迭代升級、130余件專利加快轉化。 位于建陽區南山路的南平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實驗基地,工作人員正在田間進行育種實驗。(黃杰敏 攝) 通過人才賦能建陽區實現種業“芯”愿。目前,當地擁有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企業榮獲“全國先進種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建陽區水稻制種面積由2022年的約8000畝上升到今年的22805畝,涉及種子生產企業33個,每年引進新品種100多個,推廣新品種20多萬畝。(潭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