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興則產業興,工業強則經濟強。展閱我市工業畫卷,一組數據振奮人心——今年1—10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3%,居全省第3位;工業投資增長16.7%,居全省第4位,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0.8%,居全省第2位;今年以來新建投產入統上規企業29家,居全省第2位;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2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7家……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的背后是我市工信部門結合主題教育,提振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的激情、活力,改善服務企業的能力、效率,在支持企業技改、園區建設、招商引資、項目推進等方面持續發力的結果。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工信局著力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持續深化“三爭”行動,緊扣“五增”目標任務,用好“三化五定”閉環落實機制,“一企一策”精準服務企業,為南平工業轉型升級“添柴加薪”,確保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日前,福建味和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通過“企呼我應”服務平臺咨詢第二批提質增產增效專項資金貸款申請流程,“企呼我應”服務平臺金融服務團收到訴求后,迅速到企業現場辦公,認真指導企業準備貸款申請材料,成功幫助企業列入提質專項企業名單,通過金服云平臺直接享受提質專項貸1%的貼息,從提交訴求到制定解決方案僅用一天時間。 市工信局積極探索實踐服務企業新思路、新舉措、新機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建立“企呼我應”服務平臺和機制,健全主動收集、主動處理、主動服務的體制機制,組建項目建設、金融、稅務、法律、科技、商務、物流、人才用工等8個服務團,實行“企業點單—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受理派單—服務團會同市直單位及縣(市、區)政府、市本級產業組團接單辦理—企業評單”的閉環服務模式,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周到服務”。自9月1日“企呼我應”服務平臺試運行以來,截至11月17日,平臺共收到104家企業反映的120件訴求,已辦結103件,其余17件正在抓緊辦理。南平市《企業有所呼 政府必回應——南平市“企呼我應”服務機制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典型經驗做法列入全省“四下基層”實踐案例。 把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作為主題教育重要抓手,工作人員走進企業現場辦公,如今已成為常態。“不僅反應快,而且行動快、見效快。”福建顯圖紡織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10月8日,市工信局收到該公司“企業數字化診斷”的求助后,聯合聯通公司南平分公司團隊于10月9日深入企業把脈問診、開方解難,分析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中面臨的數字技術供給不足、企業管理人員數字化意識和能力不強等難題,全力協助企業編制數字化轉型方案。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我們始終把支持服務企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做好轉型升級‘加減法’, 切實把主題教育抓出高質量好效果。”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工信部門著力抓牢工業底盤、發展新質生產力,扶持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動能轉換。今年以來,各級工信部門深入分析企業原材料供應、產品價格、市場訂單、用電量、工業融資等情況,強化企業要素保障,緊盯資源優勢轉化產業,大力發展“一根竹”“一只雞”“一片葉”“一瓶水”“一根絲”等“五個一”綠色工業。用好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平臺,全面梳理竹、氟新材料、ES纖維、小電池等產業鏈條,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 聚焦工業技改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深入實施“一把手”抓重點工業技改項目行動。今年以來加快推動46項總投資156.5億元的“一把手”掛點工業技改項目建設,1—10月完成投資36.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94.96%。聚力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共有5家企業獲評省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標桿企業,7個項目列入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典型應用案例,杜氏木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完成194家企業數字化診斷工作。推動企業創建綠色制造集成體系,今年新增國家級綠色供應鏈企業1家、省級綠色工廠7家。加快推進49項、總投資24.37億元的重點節能改造項目建設進度,投產后預計年節能量可達5.07萬噸標準煤。 接下來,全市各級工信部門將堅持學用結合、以學促干,做到現場辦公下基層,精準服務進企業,著力解決制約我市工業企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以扎實開展主題教育的實際成效有力推動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林奧 吳香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