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老長一條街也沒多少能坐一坐的地方,要不再多加幾把露天椅,方便大家休息聊天”,“第二實驗小學附近車輛越來越多,孩子上下學不安全,能不能修個棧道,實現人車分流”……近日,在延平區四鶴街道馬坑社區的“民生驛站”里,居民你一言我一語向社區工作人員反映訴求。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社情民意將會被統一收集,成為每周三“民生議事廳”的議題,并在審議通過后列入“民生微實事”清單,視問題分類,由小區黨支部、業委會或區人大常委會指派的專員跟進解決。 “我們將主題教育建言獻策與‘民生驛站’機制有機聯結,暢通群眾反饋意見的渠道,真正做到聽民聲、聚民智、惠民生。”馬坑社區黨委書記鄭烽告訴筆者,該社區是四鶴街道人口最多、商戶密集度最高的商住一體化綜合型社區,僅創世紀步行街就會聚了1.5萬人,擁有1所小學、2所幼兒園與500多家商戶。步行街部分地段一度存在街面臟亂差、樓道雜物亂堆放、商鋪外溢影響通行、垃圾集散點清運噪聲擾民等問題困擾著居民。 “‘民生驛站’建在家門口,走幾步路就到了,我們群眾反映問題特別方便。”社區居民陳文妹說,如今步行街變成了整潔亮麗的風景線。100多個垃圾桶被減半安置在集散點,通過多頻次清運并錯開居民休息時段,大大改善了社區居住環境。榕樹旁,水泥座椅裝飾成木頭,美觀又溫馨。如今,“遇事不要慌,周三下午來議事”,已經成為社區居民的新習慣。 “社區服務關系民生、連接民心。我們以第二批主題教育為契機,建強工作陣地,整合反饋渠道,發揮點位引領作用,真真切切為民辦事。”延平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當地以為民服務為抓手,在四鶴街道馬坑社區與黃墩街道五里亭社區分別打造了“民生驛站”,讓老百姓走得進來,說得了話,真正做到“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服務,切實辦理一批民生實事,解決一批治理難事,推動轄區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持續提升。(李韌筠 林秀桂 詹國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