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南平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發源地。1999年2月,首批225名科技人員深入215個村開展科技服務,開啟了科技進村的序幕;2012年,中央首次把“科特派”工作寫入“一號文件”,“科特派”制度上升到國家層面,與“三農”工作實現深度融合。2016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從此,一個地方的探索實踐正式成為國家制度。隨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制度不斷發展完善并取得顯著成效。20多年來,科特派制度推動廣大科技工作者認真服務“三農”,讓“科技之花”在福建、在全國綻放得更絢麗。 近年來,南平市持續總結完善,推動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發展。截至2023年7月,南平市已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1.9萬人次,引入科技特派員團隊1517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8萬項次,開展技術服務21.9萬項次,實現科特派服務一二三產的全鏈條覆蓋,科技特派員制度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持續鞏固提升科技特派員制度 南平始終走在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最前列,科特派選認、經費保障、品牌建設、績效考評等方面工作均居福建省首位。科技部于2022年授予南平市科技局“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為了打造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南平于2021年10月12日制定出臺《深入推進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了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重點任務。 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科技特派員制度建設成績亮眼。南平成功舉辦科特派創新創業大賽;首個全國骨干科技特派員培訓基地成功落地;創建13家科特派院士專家工作站,建成建陽仁山、武夷山燕子窠、延平溪后等10個現場教學點;推行重大項目“揭榜掛帥”機制,完善科特派四級服務管理架構,圍繞鄉村振興產業鏈,選派選認科技特派員2380人次,團隊802個。 人員選派更加多元。通過“雙向選擇、按需選派”,促進“高端引”“社會聘”“基層培”等多元人才導入,推動全領域覆蓋、訂單式選認,科技特派員從第一產業服務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從單一科技服務向綜合服務拓展,從節點服務向全鏈條服務拓展。2023年共選派選認省、市級個人科技特派員1201人、團隊134個、法人7個,形成科技特派員全產業鏈服務新格局。 金融支撐更加有力。在市財政資金和支農再貸款、綠色金融等政策基礎上,南平建立4000萬元規模風險補償資金池,推出降低門檻、降低利率的“政銀擔”科特貸、科特e貸、科特興貸等科特貸金融產品,累計放貸10.76億元,為科特派在閩北創新創業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撐。 服務標準更加適用。在深入總結科技特派員工作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南平于2021年11月成功發布全省首個科特派服務標準,并持續推進全國科技特派員服務規范標準編制工作,目前全國服務標準已審核通過,預計在2023年內完成發布。 科技創新推進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南平,科技特派員的創業和技術服務,有效助力綠色創新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加速傳統產業“綠色化”、綠色生態“產業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綠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科技特派員制度搭建起創新平臺,推進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南平引進浙江大學潘云鶴院士團隊,打造“南平綠色產業創新平臺”,聚焦重點產業集群,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繪制產業創新鏈圖譜,深入查找最新前沿技術與產業關鍵技術“鏈接點”,探尋產業發展“創新點”。 目前,平臺已具備“搜專家”“找技術”“配資金”等功能,已完成繪制氟新材料、白羽肉雞、竹和水4個產業創新鏈圖譜,并將延伸到小電池、ES纖維、茶產業和文旅產業等產業鏈。 20多年來,南平市廣大科技特派員扎根八閩大地,推動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特派員已接過接力棒,續寫新的奮斗篇章。 劉夢瑩是南平市的青年科技特派員,自2017年以來扎根漳墩老區畬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重點圍繞選育茶品種、提升茶品質、打造茶品牌,以科技服務幫助茶農按技術規程種植白茶。2018年“南坑小白茶”產品順利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成為南平市第一個通過認證的小白茶產品,并榮獲第二十屆全國綠博會金獎產品。 在實踐中,南平形成了“科特派+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科特派+下派村書記”“科特派+流通助理”等多種服務模式,靈活服務產業發展。 武夷山元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武夷山中草藥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引進科技特派員向農戶傳授有機靈芝種植技術,以規范化運作取代傳統農業低效率的經營方式,不僅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也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搭起了相互連接的橋梁,帶領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本文原刊于10月26日“新華絲路” 劉清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