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日,位于政和縣南大街的黨群連心家園綜合服務大廳,不少黨員、群眾前來辦理組織關系轉接、養老保險、醫療保障等業務,咨詢、填表、提交……各項流程井然有序。 “不用回村里,在城關就可以辦,很方便。”前來辦理養老待遇資格認證的72歲老人許愛林說。 此前,居住在南門社區的許愛林每年都要奔波60多公里,前往澄源鄉星溪頭村,找村干部辦理養老待遇資格認證。年紀大、路程遠,辦理一次業務費時費力。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 農民進城,許多人遭遇“居住在縣城,辦事回鄉下”的不便。據統計,政和有近4萬名邊遠鄉村黨員、群眾進城務工,他們居住在城區及周邊鄉鎮。為解決進城黨員、群眾回鄉辦事難的問題,政和結合開展主題教育,打造集進城黨群管理、群眾議事辦事、黨建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黨群連心家園,將民政、人社、組織關系轉接等關乎生產生活的事項納入服務體系。涉及4個大項68個小項的社會服務事項,讓農村黨員、群眾“辦事不返鄉”,實現了“服務跟進城”。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當地還堅持從細微處入手,以實際行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翻閱黨群連心家園“微心愿”之窗服務清單,不少黨員、群眾通過手寫、掃碼、線上反饋等方式許下“微心愿”,清單上還同步記錄著征集、認領、結辦等情況。 “爺爺,上個月給您送的書看完了嗎?我們又來給您送書了……”元峰莊社區網格員黃玲玲在一次入戶征集“微心愿”中了解到,居民李賢春閑時喜歡閱讀,但因身患疾病、行動不便,子女又不在身邊,便許下了有人能每隔一段時間幫他借閱圖書的“微心愿”。 認領“微心愿”后,黃玲玲便每月堅持到圖書館為李賢春借書、還書,從歷史到文學,有小說還有傳記,李賢春的小書架總是滿滿當當。 “我們運用‘心愿單’‘志愿單’‘成績單’三單機制登記辦理黨員、群眾訴求,向結對共建單位、基層黨組織、黨員派單。”政和黨群連心家園負責人宋燁超介紹,當地還邀請慈善總會、紅十字會、醫護人員等團隊入駐共建,為外賣送餐員、快遞員等新業態從業群體提供飲水、小憩、義診等服務。(李世翔 張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