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撂荒耕地整治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建陽區結合實際,全面摸清撂荒地底數,出臺相關獎補措施,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及農戶復墾復耕、統籌利用,逐年有效減少撂荒地存量、遏制增量,成效顯著。 近日,記者來到書坊鄉錢塘村石溪自然村,只見三臺高速插秧機正在田間作業。據了解,這片農田面積近60畝,隸屬書坊鄉書坊村,目前全部流轉給書坊鄉上有農機專業合作社。 書坊鄉上有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上有:“一臺插秧機一天的工作量是10到15畝,如果好的田塊可以插到20幾畝。” 據介紹,這片農田原本的使用權比較分散,2019年夏天的一場洪水,將這片良田全部沖毀,“單打獨斗”的村民無力復墾,一直拋荒到上有農機專業合作社接手。 書坊鄉上有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上有:“我們去年本來準備開工,因為田塊太爛,沒辦法機械化生產。我們就挖了三條溝,把田放干,把田埂基礎大體做一下。今年2月5日又開工,把田塊全部整平,小丘變大丘。” 吳上有介紹,從機械設備進場,到具備耕種條件,整治1畝撂荒地大約要投入資金1400元。合作社今年計劃整治撂荒地250畝,目前已經完成170畝。 書坊鄉上有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上有:“這個田不要讓它荒掉,因為這個田荒掉挺可惜的。” “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在潭城街道周墩村鄭墩自然村,很難想到,這片將近100畝的高標準農田曾經撂荒了七八年。 建陽緣豐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葛豪:“我們剛開始進來的時候,這片田草都比人高。雜草叢生,所以工程量也比較大,我們高峰期的時候,5臺鉤機在這邊作業,作業了將近1個月。”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片農田撂荒這么久呢?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因素? 建陽緣豐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葛豪:“主要是因為這里經常會有山洪,老是會淹掉。所以很多農戶種什么虧什么,都被大水給沖了。” 作為一家實力較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陽緣豐農資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參與撂荒地整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出一份力。 建陽緣豐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葛豪:“因為這片農田開荒的時候是雨季,時間上可能有點來不及,我們計劃今年種單晚,冬季的時候就準備種油菜花,作為底肥、綠肥。第二年我們就準備種雙季稻或者再生稻。” 據了解,建陽區今年計劃整治撂荒地6000畝,目前已完成整治近5000畝。為加快推進撂荒地整治,建陽區出臺了獎補措施,對撂荒2年撂荒耕地復墾后,用于種植水稻(相對集中連片10畝以上),每畝給予一次性最高補助700元;用于種植甘薯、玉米、大豆等其他糧油作物(相對集中連片10畝以上),每畝給予一次性最高補助600元。同時,單個經營主體利用整治后的撂荒地連片種植水稻30畝以上,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20畝以上,每畝再疊加補助50元。(黃子榮 劉劍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