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歷史沿革 建陽歷史上佛教始于西晉,盛行于唐朝,及至清朝逐漸衰落。在縣城東南建成建陽縣最早的一座佛寺——水陸禪寺。唐朝大中年間(847-859年),在城區登高山建成全縣規模最大的佛寺——開福寺(又名五福寺)。據明朝嘉靖《建陽縣志》載:從兩晉到明弘治間(1488~1505年),建陽縣佛寺共有192座,其中131座建于晉唐,占佛寺總數的68%,其中莒口圣跡寺,于唐末由左仆射(左相)翁郜撰寫碑記。由于年久失修,這些佛寺大都倒塌。唯有北宋天圣二年(1018年)在縣西登高山南麓建成的隆教禪寺,幾經修茸,直到抗日戰爭開始之后才被拆除。 據民國13年(1924年)統計資料,當時建陽佛寺有48座。民國31年閩北的建陽、建甌、南平等10個縣的佛教徒參加在建甌縣光孝寺成立的建南十縣佛教會。抗戰勝利,許多縣紛紛成立佛教會,當時建陽縣未建立佛教會。翌年,在水吉成立中國佛教會水吉縣分會。 建國后50年代,建陽縣有佛教活動,但一直沒有統一的佛教組織。據1954年11月統計,全縣城鄉有佛寺28座。1963年3月,縣政府有關部門首次主持召開建陽縣佛教徒代表會,號召全縣佛教徒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文化大革命”10年中,全縣佛寺大都被破壞,僧尼被迫還俗,僅有少數人秘密進行佛教活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宗教活動開始恢復。1981年9月,縣委統戰部召開學習座談會,進一步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從1984年開始,年年召開佛寺生產管理會議,建陽佛寺走上了農禪并重的發展道路。此后,經縣人民政府批準水吉的隱峰寺、大覺寺和小湖的慶安寺等寺相繼開放,使佛寺成為旅游勝地。1987年6月3日,建陽縣佛教協會成立,水吉隱峰寺住持圖誦法師任會長,參加這次佛教徒代表會議的26位代表來自城鄉18座佛寺。代表會議通過《建陽縣佛教協會章程》和《建陽縣佛教徒愛國公約》,選舉產生建陽縣佛教協會第一層理事會,加強了對全縣佛寺的管理。1990年12月24日,建陽縣佛教徒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和特邀代表38人,來自21座佛寺。會議討論修訂有關佛教、佛事的規定和制度;改選縣佛教協會理事會,圖誦法師連任會長。1991年4月22日,縣佛教協會召開全縣佛教工作會議,有65位僧尼、居士參加會議,進一步落實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促進建陽縣佛教事業的發展。 二、主要佛寺簡介 大覺寺 原名大覺庵,座落水吉鎮東南12華里的佛山山麓。相傳始建于宋末元初,現有僧尼4人,居士5人。該寺的大雄寶殿建于明萬歷五年(1617年)。1983年7月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2月經批準正式開放。近年來,修成上山標準公路,山門前新修108層石階,佛寺也全面裝修,建筑堂皇,為建陽旅游勝地之一。 隱峰寺 俗稱吳山庵,座落水吉鎮西南20華里的良源村附近。始建于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建,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現有住僧、居士、雜務等23人。1984年9月經批準正式開放,為建陽旅游勝地之一。 圣跡寺 位于莒口鄉莒口村旁佛跡嶺山腰(距莒口4華里)。1世紀中葉,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辟寺于此,開福建省禪宗之始。唐咸通年間(860~874年)邑人翁郜疏請建佛寺距今千余年。現有建筑為乾隆 27年(1762年)遺物,有重建佛寺碑記一方。1989年修通公路,小車直通寺前。1990年建齋堂一座,1991年建造目前全縣最宏大的大雄寶殿,建筑面積近400平方米。有僧尼、居士11人。1992年10月經批準正式開放。 慶安寺 在小湖鄉祝中村,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1984年9月經批準正式開放。現有僧尼、居士7人。 如是寺 在崇雒村東南15華里的蓮源山上,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始建于唐咸通年間(860~874年),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修,光緒22年(1896)修,“文化大革命”中遭嚴重破壞,1980年開始修復。有僧尼,居士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