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朱熹講學建陽,講封建的“仁義”道德,對建陽社會風氣的影響甚大。宋之后,建陽百姓勇于為善,后進遇長者退讓,患難相助,歷來傳為美談,事跡見于歷代建陽舊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破舊立新,移風易俗,社會風氣發生深刻變化。 建陽初,全縣大張旗鼓地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反對封建買賣婚姻,提倡自由戀愛,婚事新辦;熱愛國家,熱愛集體,互助友愛,蔚為風氣。 60年代,廣泛開展學雷鋒、學王杰活動。助人為樂,拾金不昧,舍己為人的事跡不斷涌現。1965年7月,水吉民主小學青年教師蕭安全為搶救溺水學生,獻出自己生命,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認為烈士。1967年10月,建陽庵山發生特大火災,全縣總動員,參加救火的人數以萬計,黃本富等6人在救火中英勇獻身。 80年代初,經過拔亂反正,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繼而開展創建“五好家庭”“文明禮貌月”活動,干部群眾移風易俗,精神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1982年,有11對青年男女爭得婚姻自主,解除包辦買賣婚姻的婚約;57戶關系緊張的夫妻,經調解,重新和好;13位被遺棄老人的贍養問題得到解決。1983年,建陽徐市發生龍卷風,徐市小學女教師馮細珠臨危不懼為搶救學生獻出青春,被追認為烈士;城關老菜農趙咕仔、徐巧妹夫婦不要兒女供養,自食其力,還省吃儉用,從1985年起多次踴躍救災,共買新被、新棉絮百余床,周濟五保戶,受災戶。1988年4月的一天傍晚,建陽三中學生湯志偉在童游公路上拾到一個包,內有現金1300余元、一本存折(存款530元)、發票、化肥票、證件等,在其母徐月華的陪同下,立即到建陽三中要求尋找失主,第二天便及時將失物送到失主手中。為此,縣教育局予以通報表彰。老干部張永勝,經常在西橋新村自己住宅周圍打掃巷子、馬路,保持環境衛生。同年,回龍鄉半天霄村個體戶龔水源,為解決村里群眾吃鹽問題,每月到鄉里購進食鹽,照進價出售,倒貼運費。 建國后,改變了舊社會“有男不當兵”的習俗,擁軍優屬成為風氣。愛國擁軍的胡雪梅,先后送4個兒子參軍。軍人家屬、復退軍人都受到人民政府優待。黃坑鄉坳頭村還按月發給復退軍人榮譽費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