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節 春節,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但它與除夕有密切聯系,一般稱除夕為“過年”。正月初一到初五,俗稱“五天年”,在這五天內,不論男女老少除會會親友都不外出勞動,在家歡度春節,或會親訪友,稱為“拜年”。舊習俗,過春節要“一身新”,即穿新衣、新鞋,戴新帽。大家一見面就拱手互賀新年。解放后,人們相見互祝“新年好”“新”,并有前寄送片等;機關單位則舉行團拜。 除夕的午夜過后,要依照農歷《通書》所載“吉時”開門,放鞭炮,早餐素食。一般情況,正月初一不到他人家里拜年;但已分立門戶的子女,要到父母家中拜年,女婿、外甥與內侄等至親下輩也要在初一或初二去向長輩們拜年。建陽縣城鄉拜年活動可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 (2)元宵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應在正月十五這天;但從正月初十起就開始鬧元宵活動。家家戶戶晚上掛各種各樣彩燈,還舉行舞龍燈、猜燈謎、放焰火、游園、踩街等活動。民國以前,元宵節(正月十四)盛行抬薩游街,但此類帶有迷信色彩的活動建國后已廢止。 在歷史上,建陽縣的元宵活動富有特色,內容豐富多彩。據舊《建陽縣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建陽縣令蔣元樞曾稱:“紙燈甲于天下,莫如建陽”。民國初年鬧元宵時,建陽縣城舞花缽燈,舉行花燈會,豎高照、大纛燈,盛況空前。建國初,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縣文化部門幾乎年年組織舞龍燈活動,各鄉龍燈隊進城賽舞。 (3)清明節 清明節在公歷4月4~6日,從清明節的前3天到后4天,民間舉行祭掃祖墓活動。 建國前,大姓望族一般都設有祭田,由族長、房長主持祭掃祖墓活動,凡是族人參加本族掃墓活動后都可以到祠堂吃一餐清明飯,合族按丁口分胙肉,費用從輪蘸田的收入開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宗族勢力土崩瓦解,宗族所有的祭田收歸國有,分配給無地的農民,大規模的祭祖活動也隨著終止了。現在,僅有各戶家長組織的掃墓活動,而機關學校則在清明前組織祭掃革命烈士墓的活動。 (4)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各家門戶兩旁要插艾葉、菖蒲,小孩身上掛香袋或樟腦袋,要喝雄黃酒。門兩旁張貼“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斬千妖”之類的對聯。這些習俗已逐漸消失,但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劃龍舟已變為端午節的一項體育活動。 (5)中元節 農歷七月初十至十五這六天為中元節,俗稱“鬼節”。舊時,初十這天,各家從祖龕中將祖先牌位移置廳堂,備齋菜敬祀。每日三餐前,要點燃香燭。中元節焚燒錫箔紙糊制的大小元寶及冥錢、冥衣等焚化物,送給先祖享用。建國后,這些具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大都廢止,但在鄉間尚偶有類似的活動。建陽的“七月半”,家家戶戶用糯米做傳統食品,俗稱“龜子”,供奉先祖享用,今已成為一種傳統小吃。 (6)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俗稱團圓節。這天,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回家與親人團聚。中節夜晚,一家人在一起懸燈賞月。建陽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現在的中秋月餅不論品種環是質量都遠勝前代,不僅集中在中秋節前后大量銷售,而且成了傳統食品,平時能買到。建國后,農歷八月十五夜里民家懸燈的習俗已不復存在。 (7)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重九節。建陽有重九登高的習俗,城區潭山(古稱臥牛山)從明代開始就有重九登高,遠眺賞景的習俗。這天人們就近參加登高活動,所以后來就將臥牛山稱為登高山。建陽縣重陽節還有放風箏、吃薯糕等習俗。 (8)冬至節 冬至節處于冬季的正中,民間有用糯米漿、芝麻、糖做成湯圓歡度冬至節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此外,建陽還有冬至節這天吃狗肉等進補的習慣,據傳這天進補效果特佳。 (9)除夕 農歷年的最后一天稱為除夕。為辭舊歲迎新春,除夕前幾天家家戶戶洗刷家具用品,扣掃屋宇,洗刷門窗,殺雞宰鴨,蒸年糕,做白粿,煮膀蹄,準備在除夕晚餐開家宴。還張貼春聯、年畫、掛歷,燃放鞭炮、焰火。舊時,窮人躲債,很遲回家,叫“做皇帝”。除夕家宴時,要給孩子發壓歲錢。晚上,一家人團聚守歲,享用茶點果品,一直到子夜來臨,辭別舊歲,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