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鵝湖之會 “陸子壽前段時間到我這里住了二十多天,他說現在已經明白當年鵝湖之會時堅持的觀點沒有道理,如今在按照元晦兄的教導讀書、講學,感覺自己的學問進步了很多,還說有時間要當面向你請教。……”其實朱子在呂祖謙來信之前也已經聽說了陸九齡(字子壽)的學術觀點已經轉向了自己這邊,而且還聽說連原本固執的陸九淵也開始“教人讀書講學”,只是礙于一派宗師的面子不肯承認認同朱子的學術觀點罷了。 “沒想到這場論辯竟然過了快四年才有結果。伯恭(呂祖謙字伯恭)啊,伯恭,一切從你開始又從你這結束了,莫非是天意?!敝熳涌粗鴧巫嬷t的信,笑著說。 朱子說的“這場論辯”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鵝湖之辯”,辯論雙方就是朱子與陸九淵、陸九齡兄弟,而發起人就是呂祖謙。 陸九淵是象山學派的創始人,與朱子融合吸收佛家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不同,陸九淵是將禪學思想直接摻雜在儒家思想中,所以二人的學術思想完全不同。朱子鑒于當年沉迷于禪學的教訓,很怕陸九淵的學說會貽誤后生,所以在給呂祖謙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他的擔憂,只是遺憾不認識陸九淵,沒辦法當面提醒他極時糾正。 呂祖謙是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治學方向多傾向與史學,體現一種寬宏函容和兼容并蓄的精神,與朱子和陸九淵不同。但他對朱子的道學很認同,也認為陸九淵的學說不贊同,正好他與陸九淵熟識,所以極力想促成朱陸二人的相會,以糾正陸學之偏。所以呂祖謙出面邀請朱陸雙方于鵝湖寺(今屬江西省鉛山縣)會面論學。 其實,陸氏兄弟在學術上一直都有分歧,所以在赴會之前,二人曾進行過論辯與預演,以求兄弟意見的統一,最終陸九齡被陸九淵說服。 鵝湖之會探討的問題很多,但主要問題是為學之方,即通過何種方法完成個人的道德修養。朱子認為,要通過“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即必須要多讀書多積累后才能豁然開朗;二陸則認為必須先“發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覽,即必須要先“頓悟”后才能去多讀書多積累。朱陸兩派的觀點是針鋒相對的,論辯期間,有時呂祖謙不得不出來調和雙方的矛盾。雖然最終雙方誰也沒有說服誰,但鵝湖之會卻為學術史上不同學派間平等開展論爭樹立了典范。 論辯結束后,朱子還記得在回武夷山的路上自己還做過一首詩: 水流無彼此,地勢有西東。 若識分時異,方知合處同。 朱子借水流、地勢的分異和源頭的合與同,來說明學術探討可以求同存異、相互切磋交流、借鑒吸收。 之后,朱子和陸九淵、陸九齡還經常書信往來論學,一開始還是各持己見,互不相讓,但學術觀點上的不同并不妨礙他們成為好朋友。轉機發生在二陸的母親去世時。兄弟二人因不了解喪禮的儀式,于是向朱子請教。朱子作書予以解說。在信件來往中,陸九齡率先覺察到先前所主張的不讀書、廢講學而專悟本心的主張有偏差,逐漸轉向了朱子的觀點。而到呂祖謙在信中說的“幡然悔悟”完全轉向朱子時,已距離鵝湖之會過去了近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