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題三首(其二)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前一首詩主要是講“格物”,也就是人對自然的觀察和把握,顯現出詩人某種自信。但第二首詩中,這種自信消失了,整首詩全然是對自然景觀的描述,大氣磅礴,但卻沒有一句里有“人”的存在,詩人的主觀感受在這首詩中是隱蔽的。 一道山泉劈開蒼翠的峽谷,其聲如天雷滾滾,低沉地怒吼而來;大量的泉水奔涌而出,一瀉千里,其勢不可擋,其力掃蕩一切。那些殘枝斷葉被沖得順流而下,連個停頓落腳的地方都沒有。而到了潭水深處,只見這一川寒冷碧綠的泉水回旋縈繞,安靜地流淌。 這首詩蘊含的意義,有多種解釋。清人洪力行《朱子可聞詩集》認為“雷吼泉飛,即混混不舍之意。寒碧縈回,即靜深有本之意。”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楊青等人則認為這首詩是“在謳歌一種不怕艱險而奮斗不息的精神;并告訴人們,一切澄清的世界,只有通過艱苦奮斗才能取得,奮斗是成功之母”。而在四川大學郭齊教授看來,這首詩“言浮淺無根者終難立足,渟蓄深厚者方穩如泰山。”臺灣師范大學林佳蓉教授也提出這首詩“可引申人之自身必須鼓動出勃發雄強的力量,才能掃除生命中一切的障礙,而使生命澄澈明凈而來去自在”。不管怎么說,大家都認為這不是一首純粹寫景的山水詩,它是有內涵的。而我認為,需要聯系下一首詩來看這首詩,它主要想表達的人對自然進行把握的無力感。第一首詩中人對自然是可以追問的,而在這首詩中,人在自然(山泉)摧枯拉朽的力量面前,其實是渺小的。大自然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則,該快則快,當緩時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