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蔬園
未覺閑來歲月頻,荷鋤方喜土膏勻。 連畦已放瑤簪露,覆地行看玉本新。 小摘登盤先餉客,晚炊當肉更宜人。 卻憐寂寞公儀子,拔盡園蔬不嘆貧。
這首詩是《次劉秀野閑居十五詠》中的第12首,字里行間滿滿是農人生活的清新。這一方面是應和劉韞“閑居林下”的耕讀生活,顯現出對農事與自然的親近,而另一方面更表達出朱子對為官之道,不能與民爭利的認識——末句“公儀子”,即指春秋時的魯國宰相公儀休,他為官清廉,拒不受賄,甚至把家中菜園里植的蔬菜全部拔除,把家里的織布機悉數燒毀,目的是避免做出官家自給自足的壞榜樣,而影響社會貿易活動,進而影響民眾生產,使商賈交易受損。 閑暇時光,本不該覺得時間過得飛快,但親事農田,卻又讓人忙碌起來。真要到扛著鋤頭時,才能體會到泥土肥沃給人帶來的欣喜。成片的畦田中已冒出如玉簪般的嫩芽,芽上露珠盈盈;整片田地一行一行,全是新玉色的菜蔬。摘采一盤,先以宴客;晚飯時分,充作葷菜,不但爽口,更益養生??上谴呵飼r的公儀休,實在與眾不同,竟不知園中蔬菜之美,還把家中田園里的蔬菜盡數拔去。而他這樣做的目的,卻是不愿與民爭利,不希望天下百姓慨嘆生活貧苦啊。 朱子作詩,慣來推崇陶淵明、韋應物,此二者都好田園詩。但朱子與他們的不同處,恰在于他時不時地能從自然的田園風光中,從人與天地萬物的交接處,找到某種“不自然”的東西:它或是人倫道德綱常,或是事物發展規律,又或是思維認識方法。一首寫農村生活的詩中蘊藏著深刻的為官之道,不得不讓人稱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