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章穎(左一)與茶農共同探討茶葉種植技術。麻沙鎮供圖 “新時代的農村還有許多資源可供發掘,通過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讓農產品更受歡迎,讓百姓變得更加幸福。”建陽區麻沙鎮毛店民族村的“95”后青年藍章穎懷抱熱誠,毅然決定走上返鄉創業的道路。 “2016年是我夢想開始的一年,也是夢想差點破滅的一年。”這年的茶葉價格好利潤高,藍章穎決定投身茶葉市場。看著一棵棵茶苗種在地里,陽光照耀下閃耀著綠色的光芒,藍章穎更加堅定了對創業的信心。 但是好景不長,因為雨水、氣候和蟲害等多方面原因,茶葉長勢不好,產量低,又因為第一年制茶經驗不足,茶葉口感差,造成大量茶葉滯銷。 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藍章穎不改初心,開始總結經驗,埋頭撲在茶園里,通過優化茶山管理模式,嘗試應用在大學期間學習的高新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經營理念,采取茶園套種油菜花、有機化肥施肥管理等方式,打造原生態、科學化的“智慧茶園”。 在茶山管理、制茶焙茶之余,藍章穎敏銳捕捉到茶產品觸網的巨大發展空間,一邊鉆研網絡營銷技巧,一邊依托電商平臺建立新型線上銷售體系,不斷探索茶產業新發展模式,完善茶產業鏈條。功夫不負有心人,藍章穎的茶廠運營走上了規范化的道路,茶葉銷售情況逐漸扭虧為盈。 麻沙鎮供圖 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富裕才算富,藍章穎想著自己的茶葉銷路打開了,是否可以帶動鄉親一起增收? 鐘有福是村里的低保戶,存在就業困難,生活較為困苦。藍章穎主動找到鐘有福,動員其參與到茶葉種植中。藍章穎決心聯合周邊茶農,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統一技術措施,統一銷售,保證豐產豐收。 “每年收入大約有3萬元,自己開始有點小積蓄,生活也逐漸步入正軌,日子是越來越好了。”鐘有福給自己算了一筆賬,完全能夠應付日常的開銷。 在藍章穎的帶動下,已有15戶村民參與種茶,共種植300余畝。如今,在不少當地茶農看來,這片茶園不僅是出產優質茶葉的綠色茶園,還是帶動當地群眾增收的致富樂園。 麻沙鎮供圖 “我從小就深知茶農的艱辛,就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聯合鄉親,讓茶葉變成大家致富的‘金葉’。”藍章穎說。(吳佳穎 張倫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