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書記,下澄溪那邊的高標準農田都種上了吧?護堤完工了嗎?” “還有幾畝田比較濕,等干一些就可以打田、種苗。護堤已經修建好了,后面再回填、改造,村里又可以增加七八畝耕地。” …… 12日一早,建陽區回龍鄉鄉村振興發展中心干部林志斌就來到馬嵐村,對下澄溪自然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進行摸底核實,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邱麗萍對于項目進展了然于胸。 “這片改造的高標準農田有311畝,原來都是巴掌大的小丘田,高低不平,機械進不去,耕種不方便。改造后,可以連片種東西,全程機械化,現在這片田都流轉出去了。”邱麗萍高興地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連著農民增收,是推進鄉村振興、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2020年,回龍鄉爭取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并將其放在馬嵐村。 漫步在田間地頭,原本橫七豎八的田間小路和錯綜復雜的小排水溝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平整硬化的田間道路和排水渠。 “以往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抗災能力弱,種植戶最怕大雨大旱等極端天氣。”回龍鄉副鄉長晏宇翔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是在原來農田整治的基礎上,通過平整土地、改良田型、培肥地力,配套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田間道路等,將農田建成集中連片、能排能灌、宜機作業、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在穩定糧食的播種面積和產量,節水、節能、節地、省工的效果明顯,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降低了種植成本,盤活土地資源,為傳統耕種方式向高效集約化種植模式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糧食生產大縣,建陽區堅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2022年,全區復耕耕地6354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6萬畝,超額完成全年47.4萬畝、20.9萬噸的糧食生產目標任務。 糧以田為基,農以田為本。晏宇翔表示,回龍鄉現有耕地19335畝,已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11161畝,對當地的農業發展有很大的提升,對群眾的實惠非常大。“新的一年,我們要鉚足勁多產糧、產好糧。”(盧國華 曾慶芬 江蘇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