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原始瓷器 原始青瓷豆 1986年小湖鄉(xiāng)小湖村山林仔遺址出土。共2件,其中一件為唇沿外卷,深盤,底近平,折腹,下腹璧斜直,喇叭口,矮圈足。釉色呈米黃色,部分剝落。盤徑16.6厘米,足徑7.5厘米,高7.7厘米。另一件為唇沿外卷,深盤,底下凹,折腹,下腹壁斜直,吱叭口,矮圈足。釉色呈米黃色,部分剝落。盤徑14厘米,足徑6.6厘米,高6.7厘米。 原始青瓷盤 1985年小湖鄉(xiāng)山林仔遺址出土。尖唇,直口,微鼓腹,布數(shù)道細弦紋,深腹底下凹,足上部有一道凸梭,圈足較深。盤徑13厘米,足徑10.4厘米,高5.8厘米。 二、南北朝瓷器 青釉小碗 南朝。1982年徐市鄉(xiāng)出土。直口微鼓腹,腹下內收,小平底施釉不及底,且剝落嚴重。口徑8.7厘米,底徑4.5厘米,高4.2厘米。 三、唐代瓷器 青瓷雙耳罐 1983年徐市鄉(xiāng)唐墓出土。口沿外撇,短頸,圓溜肩,腹下收內,小平底肩部飾對稱雙耳。釉色呈米黃色,且不及底。器身較豐滿。口徑7厘米,底徑5厘米,高7.5厘米。 青瓷燈盞 1985將口唐遺出。敝口曲小平底內凹;器內有一小鈕,為系燈芯處。釉色青中泛黃,施釉不及底。內、外底均留有支釘痕跡。為典型的唐代器物。口徑10.5厘米,底徑4.2厘米,高4厘米。 四、宋代瓷器 青白瓷瓜棱形執(zhí)壺 1983年徐市鄉(xiāng)出土。敝口,短頸,豐肩,鼓腹,小圈足。胎釉結合較好,火候正常。壺把已殘。口徑11.5厘米,底徑 10.5厘米,高 22 厘米,白瓷水注 1984年縣城關水南出土。撇口,短頸,豐肩,腹下內收,小圈足。胎色灰白,質地較細膩。口徑6.3厘米,底徑6厘米,高6.6厘米。 建盞 系著名的宋建窯產品。器型有大、中、小型之分,敝口、束口和漏斗狀之別。釉色有漆黑發(fā)亮的“紺黑”,也有黑中閃現(xiàn)金黃、銀白色紋脈的“金兔毫”、“銀兔毫”,還有名貴的“油滴”、“鷓鴣斑”及極罕見的“曜變”(現(xiàn)為日本國收藏)等。胎骨堅硬,扣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施釉皆不及底,且往往有掛釉現(xiàn)象。建盞為宋代飲茶用具,部分產品進貢宮廷,并流傳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qū),彌足珍貴。大型器口徑達18~20厘米,小者口徑6~8厘米。 青瓷帶蓋多嘴瓶 1981年麻沙鎮(zhèn)宋墓出土。瓶蓋作寶塔式,瓶口略外折,圓溜肩,鼓腹,腹下內收,圈足。器身有規(guī)律地分布五排突出的尖嘴(俗稱角),釉色青中泛黃,胎釉結合欠佳,有剝釉現(xiàn)象。大者口徑14厘米,底徑9.2厘米,高33厘米;小者口徑7.5厘米,底徑6.5厘米,高25厘米。 五、元代瓷器 青瓷雙耳環(huán)福壽瓶 1989年浦城縣征集。口沿外敝,束頸,溜肩,扁腹,腹下內收,淺圈足;頸、肩部有一對稱耳,耳中各套一環(huán)。腹部模印“福”、“壽”兩字。口徑4.2~4.8厘米,底徑4-4.6厘米,高 11厘米。 六、明代瓷器 青花花鳥碗 1982年崇雒鄉(xiāng)明代窖藏出土。口沿外敝,微鼓腹,圈足較深。碗外腹繪花鳥圖案。口徑11.5厘米,底徑55厘米,高6厘米。青瓷三足爐 1989年征集。唇沿外敝,圓鼓腹,扁足。釉色青中泛灰,施釉不及底。口徑15厘米,底徑11厘米,高85厘米。 七、清代瓷器 六角青花瓶 1982年徐市鄉(xiāng)征集。口沿外折,束頸,直腹,小平底。瓶身飾青花山水圖案,用筆工整,口徑11.5厘米,底徑11厘米,高 36 厘米。 青花筆筒 1982年征集。敝口,圓直腹,淺圈足。裝飾內容有花草、人物等。口徑8.5厘米,底徑7厘米,高20.5厘米。 青花人物盤 1982口內紋飾內容有人物、飛鳥、小橋、流水等,邊飾纏枝花紋。口徑22.5厘米,底徑13厘米,高2厘米。 十八羅漢白瓷碗 1985江西景德鎮(zhèn)征集敝口,深腹,足較深。胎質潔白細膩。腹壁模印“大清康熙年制”款。為清代晚期作品。口徑21.2厘米,底徑85厘米,高12.5米。 |
版權說明 | 聯(lián)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