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崇義,自號“古疾民”。建陽縣永忠里(今麻沙鎮)人。生活于清代康熙末年與乾隆之初。幼失父母,寄養于叔父家。少年,無資攻讀,每上山砍柴,見鄉里子弟到書院讀書,十分羨慕。十幾歲,才得以上學,因家貧,不能終其學業。后來經常跟鄉里有學問的先生游學,遇有所聞,必窮究其道理。天資雖鈍,一經理解其中深奧意義,就終身不忘。凡詩詞、古文,堪稱稔熟;諸子百家,無不貫通。 他在鄉間教育童蒙明句讀,辨音律,以約束放心、修養德性為宗旨,不計較報酬,唯以學業成績為進退。如不能實行他的主張,就卷起鋪蓋遺憾而去。他隱居鄉曲,終身未婚,不事舉子業,不慕豪華富貴,以詩書自娛,安貧樂道。劉宜在世數十年,不沾塵埃,儼如行仙,耿介廉隅,一絲不茍。凡是錢物取舍,必須合乎道義,非道非義,決不參與。因之他簞瓢屢空,終身不厭。他有矯枉過正,疾惡太嚴的毛病,但到晚年,對自己的怪僻已有所克服,還常叨吟責備自己未能從速改過。族人欽佩他恬淡耿介、不諱疾忌醫的高潔品德,常贈之以詩,有“此中日高臥,應是古疾民”之句。他高興而謙遜地說:我多怪癖,只能稱為古疾民。 乾隆九年(1744)后,于沙水南山麓。后五年寧化黃慎來游,欽慕他的德行,登墳禮拜,感嘆之余,寫詩悼念,其中有“嗟哉古疾民,生長大儒里;詩書鑠肌骨,道義矜廉恥”之句。此詩后收入黃慎的《蛟湖集》,遠近播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