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子復,建陽崇泰里(今莒口鄉)人,熊蕃之子。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進士。歷任主簿,府學教授、知縣、秘書郎、起居郎兼直學士等職。 熊克為官清正,關懷百姓。任諸暨知縣,正值天旱,年景不好,兩浙東路安撫征稅甚急,所轄州縣唯命是從,獨熊克坦然道:“寧獲罪、不忍困吾民。”知府派官吏催征,熊克汪然流淚質問。監司芮輝到諸暨視察,贊揚熊克:我以往只知你擅長寫文章,今天才知道你很會做官。 熊克任諸暨知縣期滿,進京候缺。由于善寫文章兼工書法,得到孝宗賞識,升任秘書郎,代理直學士,參與議論朝政。他針對宋金對峙這一局勢,向孝宗提出“當和好之時,為備守之計”;除了加強正規部隊的防守外,還要加強民兵訓練支援淮東;獎勵農民墾荒種田,修治河壩;建立一支江陰水軍,以便應付事變,但應以檢查海道商賈為名,先設立一個巡檢隊,然后逐漸隱然成軍。熊克還向孝宗反映軍隊將官私自囊括茶鹽專賣以獲利,違犯政府用于撫養士兵的規定等情況,認為“宜戒諸將,無令掊克”。 熊克精通政事,但主要成就還在于做學問。他自幼好學,有才藻,擅文詞,博覽群書,熟悉歷朝典籍,尤精通高宗一朝政事典故。有人向他請教,答對如流。任鎮江府儒衙,編纂(鎮江志》,以體例完善著稱。改任諸暨知縣時,因《樂章》寫得精妙清新,為文宦王季海賞識,把他寫的近作兩篇,推薦給宋孝宗。翌日,孝宗對王季海說:“熊克之文可喜”,欲授以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兼翰林院學士)的職務。后因資歷淺,僅授提轄文思院。 他著述甚多,所著《中興小紀》,遵循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體例,搜集資料“寧失于繁,勿失于略”,所征引典籍多達60余種。除此,還有《九朝通略》《諸子精華》、《帝王經譜》、《京口詩集》《四六類稿》等,惜多散佚。現存《中興小紀》記載南宋高宗一朝吏事,為后人研究南宋政治、經濟提供豐富的史料。他秉性耿直,任官清廉。家素貧,生活儉樸,住房簡陋狹窄,門不容車,雖貴不改。 淳熙十二年(1185年)熊克因受讒言,朝廷命出知臺州,不赴,請任祠官,回家鄉潛心著述。嘉泰四年(1204年)病逝于家,終年73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