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盞燒制技藝淺析 摘要:建盞在宋代因茶而生,因其“鐵胎”多彩黑釉斑被視為宋代“斗茶”最佳代表,興盛一時,迄今仍被日本人視為國寶。元代茶飲風俗改變,建盞也因“斗茶”風俗的消失而因茶而寂。改革開放后,失傳800年的建盞燒制技藝得到恢復發展。2011年5月23日,“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本文根據筆者20年的實踐經驗。全面分析介紹了建盞的由來背景、現代建盛的燒制工藝流程、建盞燒制工藝的分類及其燒制要領。 關鍵詞:建盛;建窯;燒制;釉料;龍窯;柴燒;電窯;鐵胎 引言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可見瓷器是中國人的驕傲。我國瓷器分為白瓷、青瓷、黑瓷三大類。福建德化的白瓷和浙江龍泉的青瓷較為著名,而福建“建窯”出產的黑釉瓷在相當一段時間里,卻鮮為人知。被譽為瓷器皇冠上的“黑珍珠”的建盞,迄今仍被日本人視為國寶,吸引著國內外眾多消費者和陶瓷收藏家的眼球。 早在晚唐五代時期,地處閩北的建窯僅是一個生產青釉器的普通窯場,后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這一改變為建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建窯建盞與其它瓷器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因茶而生”。它的出現、興盛與沉寂,都與宋代興起的一股“斗茶”風俗有關。宋代建窯出產的黑釉茶盞,鐵胎厚重,斑紋多彩絢麗,被譽為“斗茶”最佳器皿。宋廷重臣蔡襄總結數十年來的斗茶習俗,在其撰寫《茶錄》書中記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熵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充分肯定了建盞的功用和獨秀地位。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認為:“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因此,建盞便成為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建窯也由此進入鼎盛時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并將底足銘有“供御”“進琖”的建盞進貢朝廷。南宋時期“斗茶”之習風靡朝野,極大促進了黑釉建盞茶具的生產力發展。南宋滅亡后,元代君王力改茶飲風俗。因茶而生的建盞也因“斗茶”風俗的消失而沉寂。1979年始,在國內不少權威專家的大聲疾呼下,省輕工研究所與建陽瓷廠等單位的專家組成攻關小組,經過上百次試燒,終于燒制出一批仿古兔毫盞。在1981年3月召開的全國仿古黑釉建盞鑒定會上,經專家鑒定:這些兔亳斑仿古產品不僅形似,而且達到,質似、神似的標準。標志著這一失傳八百多年黑釉建盞燒制技藝終于在瓷壇上重現光彩。 改革開放以來,在恢復、傳承與創新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失傳數百年的黑釉建盞燒制技藝得到進一步恢復與發展。近年來,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人民政府精心打造這塊標志著建盞招牌的“金名片”。一批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采用現代燒制法燒制出的兔毫斑、油滴斑、鷓鴣斑建盞等仿古黑釉瓷器,多次在國際和國內工藝品博覽會、展銷會上摘金奪銀,其中不少精品被世界頂級博物館和國家領導人珍藏,成為“一帶一路”的高貴使者。 然而,隨著從事建盞行業的企業日益增多,從事建盞燒制技藝的隊伍不斷擴大,建盞燒制工藝高級技能型人才匱乏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建盞這個新興產業的擴大與發展。本文結合筆者20余年收藏、研制、燒成的實踐經驗,對電爐的現代燒制建盞技藝進行研究分析。 一、建盞燒制的工藝流程 建盞使用含鐵高的原料做胎,因此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稱。燒制建盞的瓷土,顏色深紅,瓷土采用多種不同含量的原土調配而成,含鐵量高。經超過1300°C高溫燒制好的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如圖1所示。 建盞燒制工藝的第一步就是取土,也稱選瓷礦。傳統的建盞燒制工藝要經過選瓷礦、粉碎、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晾干、素燒、選坯、上釉、烘干、補釉、裝窯、焙燒、冷卻、出窯等近二十道工序。釆用半自動化生產流程,其中核心工藝釆用手工完成,如拉坯、上釉等。 拉坯全流程需經拉坯、修坯、晾干、素燒、選坯、洗坯等工藝,如圖2。坯體確定后再進行上釉。建盞燒制的釉水,基于建陽區水吉鎮富含高鐵物質的釉礦,方能燒出建盞特有的紋理。一般燒制建盞的傳統釉配方包括:釉石4.5千克,草木灰、長石、三氧化二鐵等若干千克。略帶紅色的釉礦經粉碎后,在水中浸泡,軟化成漿狀,再經過濾去掉殘渣,加入草木灰等其他配料就成了釉水。 做好的釉水顏色偏紅,黏性強,屬于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這是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流動性強,低溫時結晶生成各種奇特的斑紋,斑紋在不同光線下色澤和明暗也不同,變化豐富。施釉時,用手捏住圈足,胎體倒置傾斜侵入釉水,在釉水中停留一定的時間,讓釉水滲透進胎體,直到胎體掛上足夠厚的釉。然后將上好釉面的坯體晾干,放進窯內高溫焙燒,通過對高溫的控制,釉面產生各種奇異的斑紋,一件件精美的建盞便應運而生。 二、選窯燒制建盞的主要種類 1、古代釆用龍窯柴燒建盞工藝 (1)柴燒的定義 從字面上看: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在龍窯內燒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稱之為柴燒。柴燒建盞作品的成敗取決于土、火、柴、龍窯之間的關系。 ①土:燒制建盞所用的瓷土、釉礦,必須到富含三氧化二鐵的指定地挖掘,然后,經過篩選、粉碎、陳腐、練泥、揉泥等工序,再經過拉坯、修坯、晾干、素燒、選坯、洗坯、上釉、烘干、轉裝窯、封窯后進行柴燒。 ②柴:柴燒選用的木材一般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濕,以利燃燒,以松木最佳。燒窯時,窯主通常將木頭靠在窯壁上,利用窯溫幫助其干燥。 ③龍窯:龍窯依山而筑,一般是半地穴式的建筑,依山坡挖出斜狀的地槽,然后砌成長條形窯爐,外觀看上去很像一條斜狀的臥龍,故名“龍窯”。一般燒窯需三至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 (2)柴燒工藝流程 建窯建盞是在龍窯的還原焰中燒成的。晚唐五代時期,建窯釆用托座疊燒法,器物在窯內露燒,進而使用匣缽。北宋時期,建窯的建筑材料改變,使得窯爐堅固度與密封度增強,同時采用“漏斗形匣缽正置仰燒法”,即將上好釉的碗盞放入匣缽,這樣在高溫燒制時保證建盞里外熱度均勻。盞外底疊一泥質墊餅,以防止燒制過程中釉垂流發生沾黏。龍窯的窯爐構造一般由火膛、窯室與窯尾出煙室組成,兩側分別辟多座窯門以利進出。 裝窯是龍窯柴燒的關鍵,根據作品的總數和窯的容量,設計好作品放置的位置,以力求每件作品都能達到意想的效果。在中國古代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都是不被欣賞的,稱之為“瑕疵"。在傳統燒造中,建窯的窯工在裝窯前,必須先將上釉后的建盞逐一裝入匣缽內,以避免它和火焰以及窯灰的接觸。然后,合理計劃、溝通排窯位的布局。排窯先從第一摞開始,一般可以排三摞,其中松密高低大小,要根據窯性、火舌、落灰的方向和希望作品的效果來設計。最后一摞的排窯位是最關鍵,它受的落灰、火舌更多,易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同樣也面臨更高的風險,如何安排要經過深思熟慮。整個裝窯過程十分艱難,裝窯是個需要細心和精心設計的過程。完成后的窯內前面約一米多的地方是燒柴火的位置。一切工序完成后,開始點火。 窯門設有觀火口,將試片放于口沿處,便于觀察燒熟的程度。一般封窯點火后,需不間斷燃燒,爐溫隨著時間延長而逐漸攀升,大約10小時后窯溫才能達到1300℃左右。之后,從窯頭至窯尾,繼續往投柴孔內添柴,此時,需要有經驗的窯工師傅親自觀火,密切觀察火候。經過三到五天的燒制之后,開始封窯。這時,窯內的氧氣急速下降還原氛圍,這種窯燒氣氛將給窯內建盞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封窯后期,待窯溫慢慢降至常溫,預計時間是一周左右。 出窯的時間是在封窯停火的三天后。柴燒燒制中的偶然性決定了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其盞面斑紋遠比現代電燒、汽燒技法要更加細膩平滑,色彩鮮明豐富,在樸實中透出驚艷。 目前,因柴燒法成本巨大、龍窯爐溫難控制、廢品率極高等問題,柴燒法并不普及。 2、電窯現代燒制建盞的技藝 柴窯以柴為燃料,是古代窯業的傳承,因其諸多缺陷,除了一些傳統陶瓷產地外已鮮能見到。隨著社會的進步,為保護環境,節約成本,自上世紀末,制瓷工藝逐漸選用現代窯爐燒制。現代窯爐基于耐火材料制作,是陶藝成型中的必備設施,建盞燒制中的現代爐窯又多以電窯為主。電窯根據大小,市場價約5000至20000元不等。電窯是以電為能源,多半以電爐絲、硅碳棒或二硅化鉬作為發熱組件,依靠電能輻射和導熱原理進行氧化氣氛燒制。自動化程序調控,操作簡單,安全性能好,適用于各種工作場所下的小型瓷器燒制。 采用電窯或氣窯現代燒制,每窯一般三至五層,每層擱置3至10個上釉的建盞,關上爐門后,將爐溫逐漸調至1300℃左右。燒制過程中可通過觀察鏡探視爐內燒制狀況。這種燒制法便捷簡單,操作容易,占地面積小,利于環保,成品率高,因而多被現代建盞燒制人使用。 以筆者目前所采用的電窯燒制法,一般分3個階段:(1)去除水分和雜質,在500℃以下燒制三小時左右;(2)防止變形和培養晶核,指定高溫下燒制7到10小時;(3)高溫還原階段。 建盞釉料胎體含鐵高,整個燒制過程溫度也相對較高。在高溫釉水里的化學成分最活躍的時刻投入還原材料,此時釉料在高溫下是呈液態的,還原劑的投入使釉料中的鐵迅速被剝離出來,行成氣泡浮于釉面之上,還原劑的投入使得窯內氣氛和溫度發生變化,氣泡隨之破裂便形成油滴。若鐵含量較小,鐵元素游離出釉面之后隨釉面流成絲條狀這便是免毫。在高溫降溫的過程中釉水中的化學成分仍然是不穩定狀態。各窯爐不同的空間氣氛、溫度、保溫時間等因素,建盞的成色也會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這就要求燒盞師傅通過多次實驗,根據不同溫度和還原氣氛強弱,控制窯內建盞析晶出的紋路和色彩變化向預期效果變化發展。 從建盞的胎土、釉料分析,建盞的特質是:胎厚、釉厚,而且胎、釉中所含鐵量極高,在燒造過程中,胎釉所析出的結晶,與其在窯內所置方位、所受火力不同有極大關系。流動的結晶因環境、氣氛、溫差,在冷卻時會產生各種紺黑、褐紫、茶葉沫綠、曜變、鷓鴣、兔毫、灰被等千變萬化的窯變效果。根據筆者的燒制經驗對溫度和釉面的關系作出總結,如表1: 表1 溫度變化與釉變情況
3.燒制建盞的工藝要領 建盞作為極具特色的工藝美術品,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美觀程度和燒制難變。二者的聯系非常密切。越是美觀的盞越難燒制,越難燒制就越稀有,成本和售價就越高。其中要領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以瓷土論 建盞的瓷土經燒制后所形成的“鐵胎”,是建盞區分于其他窯口所產黑釉盞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建盞成為宋代公認極品茶具的重要因素。 為什么“鐵胎”這個特征這么重要?有三方面原因: ①優良的物理性能。早在宋代,蔡襄就已經在《茶錄》中辨析過建盞的特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宋代點茶時,需要提前將茶盞在火上烤熱,烤過的茶盞需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能持續保溫。要是胎薄,散熱比較快,容易冷卻。《茶錄》 中提到,“盞冷”則“茶不浮”,說明盞冷是點茶時很忌諱的,會導致無法順利形成湯沫,喝起來感覺也不好。所以蔡襄特別強調,建安所造的兔毫黑釉盞夠厚,保溫效果好,是最適合點茶的,其他窯口產的要么偏薄要么顏色不對,不宜使用。《茶錄》 中的這幾句話可以說是最早的建盞辨偽指南了。 根據出土的宋代建盞標本來看,建盞的盞壁均在80mm以上,比同時期其他窯口的茶盞確實要厚出很多。建盞坯體采用的高含鐵量原料與較厚的盞壁和盞底,決定了建盞的厚重。比如,宋代常用的直徑12cm左右的束口盞大約有250g。厚重與器型的結合,令建盞利于點茶和斗茶,不易翻倒,還能自由攪動。 ②襯托釉面。鐵胎的顏色像鐵一般呈黑褐、黑灰色,特征鮮明,與黑釉相村。觀察宋代建盞的標本斷面,會發現胎體很黑,這是坯土含鐵量高的一個表現,也是區分建盞和其他窯口仿盞的重要依據。定窯雖然也產黑釉盞,胎體就非常白,而吉州窯的胎則偏黃,都沒有建盞顏色這么深。 ③結晶紋路。鐵胎中極高的鐵含量,與釉料互相作用,才能燒出極品的窯變斑紋。 要燒制出建盞特有的“鐵胎”就必須使用水吉鎮特有的含鐵量很高的紅棕色粘土(含鐵量達7%至10%)。但是此類泥料本身可塑性不是特別好,在溫度影響下,收縮程度偏大,耐火度不甚理想,遇到高溫,不易控制,有可能會導致坯體變型或起泡。宋代,燒制師傅并未將胎土淘洗過細,利用胎土中殘留的石英砂解決變形的問題。不過這就導致宋盞的手感會比較粗(釉厚的地方感覺不會這么明顯,盞口偏薄,會有明顯的顆粒感)。可是建盞燒制過程要求窯爐內溫度必須達到1300℃以上。耐火性不佳的材料卻需要通過高溫燒制才能出成品,這個矛盾就導致建盞的成品率很低。目前,多用一般瓷土與氧化鐵調配,或用含鐵量更低的粘土制坯,這樣可以耐高溫但釉面斑紋形成的效果就會變差。所以水吉當地坯上的成分對釉面結晶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從古至今,耐火度和含鐵量對建盞成品率的制約問題都無法完美解決。這也是國內外建盞研究學者亟待解決的問題。成品率低導致精品建盞的燒制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響建盞的價格。 因此,如果不是選用水吉特有的瓷土作坯,就斷然燒不出“鐵胎”。現代新燒的盞若不是鐵胎,自然就不能稱作建盞。 (2)以釉料論 首先,建盞的釉料配方不能一成不變。因為窯爐的新舊程度,天氣、窯爐位置、坯土成分微妙的改變等因素都會令同一個配方燒制的成品斑紋不同。效果好的配方,很可能受以上因素制約的狀況會更明顯,效果-般的配方,落差反而沒那么大。所以釉料必須根據多方因素調整配方,否則環境變了,配方還不變,作品的水準會無法保證。 其次,燒制建盞必須要上厚釉。配方沒問題的情況下,施釉過薄,會導致釉薄處呈醬紫色,影響美感。因為薄釉會導致氧化鐵(或氧化亞鐵)晶體生長的余地很小,兔毫、油滴形成狀況不佳,太小或太短,無法達到“條達”的標準。但厚釉會提高燒制難度: ①斑紋分布不均。建盞采用仰燒。需要1300℃以上高溫,這就導致釉料在高溫下向下流動,造成越接近建盞底部,釉就越厚。這樣會使結晶無法顯現。因此建盞的窯變斑分布規律也是盞沿密集,底部稀疏,盞心釉極厚處基本沒有斑紋或斑紋很細小:而且不同位置的斑紋形態、色彩也會有變化。斑紋分布與形狀色彩的不確定性,對建盞的獨特性、美觀性有很大影響。建盞自然結晶的斑紋無法控制。斑紋清晰流暢、分布有致、色澤美觀的盞(如宋徽宗所言:玉毫條達),成品率不好保證。常常會出現建盞上沿斑紋早已被過度氧化變暗,底部尚未析出斑紋,或者斑紋整體過密、缺少層次等問題。 ②粘底。本身流釉造成的聚釉、掛釉,是建盞的特點之一,若掛釉的位置恰好,形狀又垂墜欲滴,是極具玄妙之美的。但若施釉過厚(有止釉線的輔助,會形成一定露胎,不會施釉太滿),或溫度太高、燒制時間太久,釉水會流到盞底,將建盞和墊片或匣缽粘住。一但粘底,即使勉強鋸開,中斷的釉滴也會大大影響成品的美感。這樣的粘底盞就基本是報廢了。 (3)以溫度和氣氛論 有人認為:所有瓷器的燒制不都需要高溫嗎,陶器才是低溫。其實建盞需要的高溫是相對而言,也更為特殊。 ①有些窯口瓷器燒制有1200℃就足夠,面建盞燒制需要1300℃以上。 ②建盞的高溫不僅僅是加溫就可以,要形成精美的結晶,溫度區間是很窄的,太高或太低都不能燒出好盞。溫度過高或冷卻過快,會導致結晶無法析出,形成純黑釉,并產生粘底、變形等問題。 ③燒制兔毫、油滴、曜變等具有結晶的建盞,需要還原氣氛。若氣氛不當,比如:密封不好氧氣進入過多、同一窯爐不同位置導致氣氛偏差等問題,即使溫度不變,也無法順利燒出很好的結晶,很有可能會形成其他雜色釉。 因此,在建盞燒成過程中,火焰氣氛和溫度的變化對于釉層的含鐵結晶,起著微妙、復雜、不可思議的作用,也極大的增加了成品的不可控性。 參考文獻: [1]謝道華編著:《建窯建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2]李達,張細妹:建窯鐵銹斑盞仿制及斑紋形成研究.福建輕紡.1997。 [3]陳顯求、黃瑞福、周學林、孫建興、栗金旺:從稀珍殘片研究結果論國寶油滴建盞的特質.景德鎮陶瓷學院學報.1995. [4]李達:論鷓鴣斑建盞仿制及形成機理探討.陶瓷學報.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