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窯自宋末元初,改燒青白瓷器,此后停止了黑瓷的生產,建盞燒造技術從此失傳六百余年。但“建盞”的恢復和研究,一直為陶瓷界所關注、研究者所追求。1979年9月,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輕工研究所和建陽瓷廠等單位組成攻關小組,進行仿古建盞實驗,終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會公布了仿宋兔毫盞的樣品。1981年5月7日—10日,福建省科委邀請了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輕工部陶瓷所、外交部總務司、上海博物館等三十多個單位的五十多位專家、學者云集建陽,參加“恢復宋代建窯兔毫釉產品鑒定會”,結果表明,仿宋兔毫盞不僅形似、質似,而且神似。無論是釉色、紋理,還是胎骨、造型等都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水平,失傳六百多年的建盞古瓷工藝在建陽重煥生機。 近年來,建陽區委、區政府積極推動“建窯建盞制作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將建窯建盞作為獨具特色的文化“金名片”進行產業布局,在資金、用地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努力推動建盞文化產業發展。2009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建陽區啟動申報建盞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品的工作,編寫《建陽建盞》標準,首次提出了建盞工藝的規范生產要求;2015年7月,“建陽建盞”正式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6年12月28日,建盞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7年9月4日,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建陽區“中國建窯建盞之都”榮譽稱號;2018年5月5日,福建省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 建盞》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我省第一部有關于建盞制瓷工藝的地方標準;2018年5月23日,建盞建盞燒制技藝被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列為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建盞的基本器型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建盞胎質原料是建陽境內特有的含鐵性粘土,坯體含鐵量高達9%以上,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建盞所用的黑釉屬于析晶釉,依照釉面紋理分類,可分為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雜色等六類,成品溫潤晶瑩,瑰麗悅目,具有典型的中國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東方藝術色彩。 建盞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藝流程,要經過選瓷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煉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工序。建盞的制坯成型,是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的。將雙手將泥拉成器坯,要成足在胸,一氣呵成。靈活運用,推、拉、收、放等手法,在準確適度的內外兩個力的調合中,找到器壁最佳形式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