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勇在做坯
宋代大家范仲淹《斗茶歌》寫到了兩個地方的寶物,一句“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寫武夷山茶葉;一句“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則寫建窯建盞。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建窯建盞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黃文勇則獨具慧眼將兩者結合,在武夷山創立建盞工作室,致力研究“七彩曜變”。
黃文勇出身建盞世家,父親黃美金是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全國輕工行業勞動模范。在幾輩人一代又一代的探索和堅守,使金油滴建盞燒制技藝失而復得。黃文勇從小熏陶在父親的匠心精神之下,十幾歲起,他就開始接觸建盞,也吃了很多苦。 “嚴師出高徒”,父親讓他學會了毅力和耐心,學會了堅韌不拔,匠心精神需要淬煉心性,摒棄浮躁,始終保持內心的沉穩和安靜。黃文勇說:“父親那幾年讓我打下堅實的基礎,受用終生。”
而讓黃文勇最值得驕傲的是,他燒制出了第一只“七彩曜變”盞。
曜變,是建窯建盞中最珍貴特殊的品類,在陶瓷歷史上存世極少,美艷不可方物。黃文勇從小就常聽聞這個詞,都說中國最美的曜變建盞現存于日本。黃文勇心中立下一個目標:燒制出現代最美最好的中國曜變建盞。“前后經歷了10年時間,失敗、繼續,再失敗、再繼續。”黃文勇說。2015年他的第一只七彩曜變盞終于橫空出世。面對來之不易的成功,黃文勇并沒有向外界展示,更沒有推向市場。他追求完美,對自己作品有著最高標準的定義。他潛心研究,精益求精,從窯爐高度、寬度和爐內的容積、深度入手,一次次精確測算、一次次重新開始……又過了三四年,直到2019年,最新一臺窯爐燒制出的七彩曜變建盞品相達到了最優。黃文勇說:“那一下才松了口氣,感覺七彩曜變建盞可以展示給大家了。”
“以形為美,以釉為輔”八個字是黃文勇的座右銘,他在標準上狠下功夫,進行很多創新,改良建盞的傳統器型,設計了黃氏束口盞,拿到外觀器型專利;他發明一種陶瓷釉料及制備方法也拿到個人發明專利。黃文勇稱自己就是“削尖了腦袋搞設計的人”,有的作品已經設計到第七代了。如今,無論在建陽建盞一條街還是在武夷山漢城商貿區, 黃文勇創立的建盞品牌引人矚目。他說,“我們這一代不僅僅要做燒制技藝的傳承人,更要擔負起建窯建盞產業發展的重擔,讓建盞這個古代中國輝煌一時、宋代達到鼎盛的‘陶瓷明珠’,在新時代再放光彩,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