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午后慵懶的陽光下,手捧一只典雅、厚重的銀毫盞,欣賞著銀色的兔毫紋路絲絲如縷,疏密有致,銀光閃閃,不由想起東坡先生贈詩《西屏山》中的詩句:“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此時手中的這只盞,著實讓我心中一驚。驚的是如此精妙的盞,竟出自一個普通的燒盞人之手。 這個“普通”的燒盞人就是建陽水吉人陳國飛。他是一個80后,自小深受水吉建盞文化熏陶,愛上了建盞。 陳國飛在19歲參軍入伍,當兵的經歷對他來說是一筆財富。他說:“當了三年的兵,我的身體和意志得到了鍛煉,這對我后來的創(chuàng)業(yè)有很大的幫助。” 退伍回鄉(xiāng)之后,隨著對建盞了解的加深,他深深地被建盞所吸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建盞仿佛有一種魔力,我喜歡窯變之后盞的千變萬化的美麗斑紋。看似普通的泥坯沾染礦石釉水,經過高溫的鍛燒,竟然有脫胎換骨的美麗,太神奇了?!?/span> 2004年2月,他遇到了他戰(zhàn)友的岳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建盞協會副會長闕梅嬌老師。闕老師見他為人誠實、勤快,就收下他做了徒弟。 從此,勤奮的陳國飛和他的哥哥陳國就跟隨闕老師認真學習,闕老師從選礦石、用料多少、配比、淘洗、沉腐、練泥到拉坯、焙窯等方面都對他們兄弟倆加以細心的傳授和指點。 闕老師對建蓋制作工藝的要求十分嚴格,他在學習中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在外行人眼里,柴燒建盞一定不如電燒建盞好,其實并非如此。產品做精做好才是正道,電燒一樣可以出精品。精益求精是陳國飛對自己的要求,他說:我有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建盞的傳統(tǒng)工藝,二是力求出精品。” 陳國飛是一個樸實的人,他認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他說:“從原料的采運加工至產品燒制成功的每一個工藝環(huán)節(jié),我都要親自完成;對每一道工序,我都細心研制完整掌握。”剛開始的燒盞并不令人滿意,成品率很低,后來,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成百上千的反復試驗,他終于掌握了燒制銀兔毫建盞的傳統(tǒng)技藝。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這里提到的就是建盞的兔毫盞。與一般的兔毫盞相比,陳國飛的銀毫建盞、藍毫建盞保留了宋代建盞的古樸氣息,玉毫條達與宋盞十分相像,浮萍肌理、金屬立體感完美體現,同時加入了現代審美和實用價值,深受業(yè)內肯定和國內外人們的喜愛。 “傳統(tǒng)建盞都是厚胎,現代審美觀講究薄胎、精致。建盞流行的器形常見的有四種:束口、斂口、缽、斗笠。不過每個人喜歡的盞、器形都不相同,我們做盞人要做適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盞,就要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痹陉悋w眼里,創(chuàng)新才有出路,創(chuàng)新才有發(fā)展。 為了燒出最好的銀毫建盞,可以說他對自己燒制的銀毫盞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每天燒一窯,一窯12個建盞。成品率用他的話來說只有百分之三十。走進他的電窯工作間,只見墻角堆滿了燒廢的建盞。我問:“這些建盞斑紋都成形了,為什么還當成廢品?這多可惜!”他微微一笑:“不可惜,我們有兩三萬個廢盞都收在倉庫里。要對客戶負責,就要燒精品。有一點瑕疵的成品都絕不能讓它流入市場,作為一個匠人,對自己手下的作品負責是起碼要求。” 由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專注于銀毫的燒制工藝,陳國飛燒出的銀兔毫盞得到了業(yè)內人士和消費者的普遍認可。五年前,他的一個銀兔毫盞被建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杰收藏,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那只建盞顏色幽藍深邃,而且有結晶釉。幽藍的底加白色的結晶,畫面分明、優(yōu)雅,非常完美。 從2015年起,他的作品開始在海峽兩岸文博會、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南平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優(yōu)秀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展、中國景德鎮(zhèn)國際陶瓷博覽會、第十屆海峽兩岸工藝優(yōu)秀作品獎評比等重要展覽中獲獎。在他所有獲得的獎勵中,他最看重的是“非遺傳承人”和“精品獎”這兩個獎勵,他告訴我,能成為非遺傳承人對一個建盞工匠來說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而精品獎,則是對個人作品的最大認可。 2017年,敢于創(chuàng)新的陳國飛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建盞是藝術品,適當的藝術包裝可以呈現建盞的文化氣息。于是,他找來一位廈門的老師,為他打造“松影銀毫”品牌建盞。 松影隨光聽月語, 陳年老茗煮閑時。 國之建盞重生彩, 飛越玉毫惹宋詞。 陳國飛盡心燒制的銀毫建盞,拉絲分明細膩,釉面幽藍,結晶明顯。倒入茶水,只見杯底銀光閃閃,恍如松影移動,讓人沉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