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善夫,名宗仁,字善夫,福建建陽人,生活于宋光宗、寧宗時期,紹熙、慶元間曾組織校刻“三史”(《史記》《漢書》《后漢書》),自光宗紹熙五年(1194)春至寧宗慶元二年(1196)夏,持續了兩年時間方始完成。黃善夫刻《史記集解索隱正義》130卷,首次把三家注(南朝宋裴駟《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和張守節《史記正義》)合刻一書,比蔡夢弼更進一步。目錄后有“建安黃善夫刻于家塾之敬室”牌記。此書校勘精細,鐫刻優良,傳播甚廣,成為后世仿刻祖本。黃善夫家塾還刊《后漢書注》120卷、《王狀元輯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25卷,均為善刻。 黃善夫刻本的版式,對后世產生過重大影響,其主要的功績在于創《史記》三家注合刻的體例,使之成為后世《史記》版本的主要形式,極大地方便了后人對《史記》的閱讀、理解研究。 存世所見黃善夫刻本均刻有牌記,有的還有刻書識語,此為判斷其版刻年代的重要依據。牌記是宋代刻本書中常見的形式,一般刻在一部書的序末、目錄末、卷末等處。牌記有各種形式,如刻成長方形、橢圓形、亞字形、鐘形、爵形等,字體有楷體、篆體、隸書等,內容主要標示刻書時間、刻書者姓名或刻書地點,有的還標示版權或為自己的刻書做廣告宣傳。 由于黃善夫所刻部分書版,后來因某種原因,轉歸與劉氏家族劉之問(字元起),由劉氏繼續印刷發行。現北大藏本《漢書》即是轉歸劉元起之后的印本,其中刪除了黃善夫的刻書識語,而增加了一段劉元起的識語,及“建安劉元起刊于家塾之敬室”牌記,因此被后世誤以為是劉元起刻本。黃善夫刻本“三史”,又因牌記中有“家熟”二字,后人多將其歸于家刻本之類。然而,從今存傳本的風格、文字來看,“三史”規模都在百卷以上,今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黃善夫刻《漢書》100卷共80冊,《后漢書》120卷共60冊,蔚為大觀。黃善夫以一己之力,刻印如此大部頭史書,并組織一批編輯校勘人員協同工作,說明他的刻書坊具有相當的經濟實力與經營規模,是南宋建陽地區眾多書坊中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