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宋時期的建本,行文舒朗,落落大方。建本在刻印過程中逐步創造出自己的做法,形成自己的特點:在字體上,宋建刻本因出版商或堂號要求,選聘相應的書工進行謄抄。字體多以柳體為宗,起落頓筆,結構方正,大多娟秀清麗,字畫嚴謹不茍,鋒棱峻峭,瘦勁有力。正文橫一樣粗細,勁媚豐潤。如余仁仲刻《禮記》《春秋公羊經傳解詁》等最具有典型性。也有采用顏體,因顏體豎劃相對更粗,筆劃太粗則容易暈器,因此書工會特意把豎劃抄寫稍細一些,印出的書稿不僅有顏體的美觀大氣,又能使版面清晰,便于觀覽。這一時期,建陽的刻坊中還有極少數的刻工,如余氏刻書世家中的書工余煥擅長用小篆體刻字。 元朝初期、建本字體版式還是基本沿用南宋舊習。元中期,建陽書坊主多效仿各地采用趙體,也有部分使用顏體,不過比南宋時建本字體更瘦/更圓勁。此外,建陽少數一些善于創新的書坊,也有用行書上版,寫刻精雅,別具一格:至元六年劉氏日新堂刻印虞集《伯生詩續編》、元末建陽刻印《朝野新聲太平樂府》等。在元代,建陽還出現了草書版的書籍,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元代建本開始采用簡體字或俗字,尤其在類書、小說等題材的刻本中最為常見。《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甚至出現了假借同音字的現象,用筆畫簡單的字代替筆畫復雜的字,如“諸葛”作“朱葛”,“益州”作“一州”等。 明代是建陽刻書極盛時期,刻本字體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明初起,建陽的建本刻坊依舊沿用元代的柳體及部分顏體,也有部分刻坊模仿宋代的柳體。字體或秀逸嫵媚,或瘦朗圓勁。隨著時間的推移。字體逐漸變得棱角分明而顯生硬。到了嘉靖時期,建本的圖書受浙本的影響,多改向為用偏歐體的字體,版式越發整齊而且顯出相應的規范版式。到了隆慶朝時,頁面的字體更加方板整齊,部分書籍使用小篆寫的古體字。此時,建本圖書中原本大量使用的顏體字基本消失,字體漸次趨于點劃生硬、撇捺較長的字體。到了萬歷朝時,頁面的字體更加方板,橫平豎直,越發呈現長方形,被稱為“方體字”,被后世公認的印刷用的宋體字,這時基本定型。天啟時,建本的印刷字體又呈現出一種新方體字,變得更長了,稱為長宋體。待到明末萬歷時,還出現了一種寫刻本(所謂寫刻是區別于印刷專用的方體字,采用趙體字,但不像明初本那么豐腴剛健,而是瘦削流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