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本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版式。建陽至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版式,已經是北宋中早期的書了。此后的各個朝代,或同朝代不同題材的書籍,在裝幀上也存在不同的裝幀方式。宋版圖書的版式,官刻一般半頁十行,字大行疏;而私刻、坊刻半頁十二三行,多采用左右雙邊,細黑口,在邊線左上角刻“耳子”,耳內刻篇名或小題,便于翻閱。一些版式行格上還采用正文注疏合刊、多版本合刊等。早在南宋,學者岳珂就認為“監(國子監)、蜀諸本,皆無句讀”,而建本“從旁加圈點”的做法,無疑讓人“開卷了然”。 元代的建本特點,早期版式沿襲宋本,字大行疏。早期多左右雙邊,中期行格趨密,多四周雙邊。版心早期是白口,中后期轉為黑口,由細黑口逐漸變為粗黑口,版心多采用多雙魚尾。 明代的建本版式,一改前朝做法,逐漸走向花俏。在多數書籍上采用上圖下文,以圖輔文的方式,圖的左右還有對聯式標題。建本封面還印有各家堂號,在序文或卷末處印有牌記(書牌、刊記),作為書堂的廣告品牌。明初本由白口、細黑口發展為大黑口,仍是雙黑魚尾,上魚尾上方刻書名、卷次,下魚尾上或下刻頁次,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嘉靖前后一律白口,單魚尾,多左右雙邊,僅個別于魚尾上方刻書名。后期版心上方一律白口、單魚尾,魚尾上方刻書名,下方刻卷次,版心下方一般白口,少數是細黑口,有時在白口處刻上刻書者齋名號,多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 從版式上看,明代的建本到了中期之后,增加書籍的扉頁,出現刻書序跋題識,多有牌記。嘉靖前后,有的在版心下方刻有牌記。萬歷以后,牌記幾乎不用,出現了內封面,一般分三行,中間一行大字刻書名,右邊一行頂格刻纂著者,左邊一行下方刻某某堂藏版一類詞,較易識認。萬歷以后,開始在書上刻評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