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本圖書的品相,除了內頁印制的精美外,在書面的裝幀裝飾上也頗為講究。只有內外兼顧、品相完美的書籍,才會是一本好書。 兩宋時期的建本,因采用左右雙邊,細黑口,雙魚尾,在書頁經對折后能出現平行線,便于折疊和裝訂。而裝訂最普遍的是采用“蝴蝶裝”方式,以對書頁起到保護作用。有的刻本在邊線外左上角還刻有“耳子”,內刻篇名或小題,便于讀者查閱。元朝開始出現帶圖的封面,即將與內文有關的繪圖刻印在封面上,以此招徠顧客。如劉氏翠巖精舍刻印《廣韻》,就較早地使用了封面,題作“新刊足注明本廣韻”,而書坊虞氏《全相平話五種》則在封面加上插圖。這為此后圖書的封面裝幀設計與裝訂風格奠定了基調,直到如今的圖書封面設計與裝訂仍在這一大范疇內運作。 建本圖書的裝幀裝訂,經歷過不同的歷史時期,在款式品相上都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此亦為面相上鑒別古籍的方法之一。 自五代至北宋初,建本圖書基本沿襲唐以來中原書籍的裝訂款式。北宋中期之后,建陽本土所刊行的書籍,在裝訂上依然基本保留舊制。但也即于此時,建本圖書的裝幀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建本書版版心一般都有魚尾和黑口,便于對折,以使一本書裝訂完成后,保持水平線的一致,不會出現忽高忽低、參差不齊。北宋時,建本有了用蝴蝶形樣款的裝訂方式,使得書脊、書面上的感觀富于藝術性。到了南宋時期,主流裝訂方式變成包被裝,此一裝訂方式一直延續至明萬歷朝。萬歷朝之后,建本圖書的裝訂一般為線裝。此款,至今依然為古書裝訂之標桿。 建本古籍線裝書裝幀主要有以下步驟: 1. 開料。將印刷好的書頁裁開成單頁(如每張紙只印一頁則不需這一步驟)。 2. 折頁。將單頁書頁沿中線對折,建本書頁版心一般都有魚尾、象鼻,沿魚尾中心和象鼻線對折即可,這大大方便對折,提高了效率。 3. 配頁齊欄。將折好的書頁按順序配頁疊置,并將版心一側的魚尾對齊。 4. 壓平打孔。將配好的書頁壓平壓實,齊欄對齊后,按一定的規格在書跟一側打上兩個孔,再壓實。 5. 紙捻定型、切書、包角。將壓平壓實打好孔的書頁穿入紙捻固定,紙捻需穿緊,并把露在外面的根部捶平,之后把固定好的書芯切去多余部分,使其四周平整。為做好書籍的保護,還把樹根部兩角包上絹布,稱為“包角”。 6. 粘封面、復口、打孔書芯。固定并包好角后,就可粘上封皮,做好復口,再按一定規格打4-6個孔。 7. 穿線成書。按一定順序在孔上穿上棉線,將書進一步固定,一本書就基本做好了。 8. 粘書簽、印書根字。做好的書還需粘上事先印好的書簽,在書根部印上書名、卷次等,一本書才算做好。 9. 裝函套。一部建本書籍一般都有數量不等的分冊,分冊做好后,還需選用或制作相應規格的函套進行包裝,函套做好后,也需要貼上書簽。書籍配冊裝函,一部書就可上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