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是印刷的主要材料之一,品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印刷品的質量。雕版印刷用墨通常用松木燒成的煙怠加入動、植物膠煉制而成。普通的書籍印刷,為了降低成本,多用顆粒最粗、質量最次的粗煙作為原料。建陽地處閩北深山,松木資源豐富。松木的油脂經火燒后所產生的煙,即為制墨所需之材料。 1.除松脂。松脂為松香與松節油的混合物,由松脂道分泌。用于制造煙怠的松木,只要殘留少量的松脂,制成的墨就會有滯結的毛病。因此在制作煙怠之前,應先將松木中的松脂去除干凈。去除松脂的方法是,在靠近松樹的根部鉆一個小孔,孔內放入一盞點燃的油燈,則整個松樹的樹脂就會通過松脂道流向溫暖的油燈處,隨之淌出樹外。 2.制竹篷。用竹篾編成形似船篷的半圓形竹篷,一節節地連成十多丈長。竹篷的內外都用紙粘牢固不使漏煙,開口處的篾席也用紙粘牢固,每隔一段距離在竹篷上開個出煙的小孔。竹篷與地面接觸的部分用土掩實不令漏煙,竹篷內用磚砌出煙道。 3.燒煙。將除去松脂的松樹伐倒并砍劈成小塊,放在竹篷的一頭燃燒。燒煙中控制火勢以利產生松煙,燒完后暫停幾日,等竹篷冷卻,便可以入蓬收煙。 4.收煙。用鵝毛制成的掃煙工具,將粘在竹篷上的松煙掃落并收集在容器內。靠近竹篷尾部的煙最細,稱之為“清煙”,用于制造最上乘的墨;竹篷中間的煙較細,稱之為“混煙”,用于制造一般品質的墨;靠近燃燒松木處的煙最粗,常研細后制作印刷用墨,或供漆工等使用。尋常用墨,則先將松樹流去膠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凈,其煙造墨,終有滓結不解之病。凡松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灸,則通身膏液,就暖傾流而出也。 5.制墨。印刷用墨與書畫用墨的制法不同,無需加膠后千錘百煉制成墨錠。而是將煙室開端的粗煙子研細,加以膠料和酒制成膏狀后,放在缸內存放三冬四夏,使臭味全部散去。而且存放得越久,墨質也越好。久貯的墨膏,臨用時可以加水充分混合后,用馬尾制成的篩子過濾再用。如果用臨時磨成的墨汁印刷,很容易化開,使字跡模糊。 將收集好的積煙倒入醞墨缸中,依照不同配方比例動植物膠,再加入冰片、樟腦、薄荷、蓼草、丁香等香料和水,發酵三個月,即可制成墨膏。醞墨缸一般由整石打成方形,墨膏在缸中發酵過程中還需經常攪拌,使其充分發酵。三個月后,墨成膏狀,并有特定香味后。 將制作好的墨膏適量取出,放入調墨盆中,加入一定量清水調勻,即可備用印刷了。建陽書坊調墨盆一般采用本地燒制青瓷大盆。盆口寬約40厘米、高約10厘米,盆壁堅致厚實,一般以井水調墨。書坊有“百井百廟”之稱,水井遍布村鎮,至今還留下明代水井多口,井水依然清冽可口。由于各家書坊每天刷印,印刷洗版等產生的廢水流積成池,號稱積墨坵,傳說當地有人直接取積墨坵水刷印,墨色油亮,用積墨坵水調墨印刷,墨色更加浸潤。 由于古代印刷用墨均有加入一些香料,所印圖書字黑而有光澤,開卷滿紙書香。自古便有學者評價“紙墨如新”“紙墨俱佳”“紙墨明湛”“古香可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