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板又稱剞劂,剞為平口刀具,劂為彎口刀具。刻板就是將校好的樣稿覆蓋并粘貼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將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仔細擦去紙,并涂上茶籽油,稿紙上的字跡筆畫清晰可辨,就可以雕刻了。刻工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雕成字體凸出的陽文,然后經修飾后,即成印版。 元、明期間,書坊多用插圖版,在雕版上更見功底。由于圖文并版,往往雕刻一部書版所需耗時亦更長久。明后期,以安徽虬村黃氏刻板雕工稱勝,金陵、武林、建陽書坊爭相聘請。建陽刻書家劉龍田以精湛的雕刻、繪畫技藝稱雄于書林,所刻《西廂記》采用半頁圖氏,畫面清麗,雕工細膩,被鄭振鐸先生稱為開創建安版畫之新高者。 雕刻前首先需把樣稿反貼在板上,并呈現出清晰的圖案字跡,稱為上版。上版也稱上樣,通常的做法是:在表面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層稀漿糊,將樣稿有字的一面向下,用平口的棕毛刷把樣稿橫平豎直地刷貼到木板上。 刻板前先用指尖蘸水少許,在樣稿背后輕搓,把紙背的纖維搓掉,并涂上一層茶油,使寫在樣稿上的圖案字跡清晰得如同直接寫在木板上一樣,便可以鐫刻了。 刻板是用鋒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部分向下刻出一定的深度并剔除,使版面上有墨跡的字或線條向上凸起成為浮雕,使成為現代所稱的凸版。刻板工具多達二三十種,各有不同的功用,最常用的是拳刀。拳刀又稱曲刀、雀刀、挑刀等,是刊刻雕版最重要的工具。拳刀是 因其握法而得名,曲刀、雀刀則可能是刀刃彎曲頗似鳥喙而得名,其主要功用是刻除木板上無需印刷的部分,使需要印刷的字或線條呈浮雕狀凸起。 刻板的基本手法是:右手握住拳刀,刀柄向外側傾斜40度,向下向內用力。左手用大拇指第一關節攏住刀頭,控制運刀的速度、方向并防止滑刀。第一刀一般沿著需刻墨線的外周約2-3毫米,向下并自外向內地用力在木板上拉出一條深約2-3毫米的刻痕,即所謂的“發刀”。然后將木板平轉180度,用刀鋒緊貼著墨線以大約40度的傾角再拉出一條刻痕,與發刀刻痕的底部相交,在截面上呈“V”字形,用拳刀將“V”字形凹槽中的木屑挑出。再將木板平轉180度,在同一條墨線的另一側發刀后,將木板再平轉180度,用刀刃緊貼墨線拉出另一條刻痕,剔去“V”字形凹槽中的木屑。至此,一根陽刻墨線就凸現了。在實際刊刻中,為了提高效率,往往將整塊雕版中整體或部分的字全部發刀后,再緊貼墨線下刀將所有的字刻出來。刻板是雕版印刷的關鍵工藝之一,為保證印刷質量,刊刻時握刀要穩、下刀要準,務使一筆一劃依照墨線完成。 字跡圖案基本刻好后就需要“打空”了。用一種叫“曲鑿”的特制工具將版面上沒有墨線的部分鑿除掉。曲鑿外形與木工使用的圓鑿相似,但刃口差別較大。打空時,左手握住曲鑿,使鑿口對準要剔除的部分,右手用木槌在曲鑿的后部敲擊,使鑿口向前移動,剔除無需保留的部分。大曲鑿用于鑿除大面積的空白部分,小曲鑿用于修理精細的部位,還可以用來雕刻圓形的圈點。打空時應小心謹慎,不可用力過猛,更不能急于求成,若損壞已經刊刻好的字或線條,則前功盡棄。 在刊刻圖案字跡之前也可先“拉線”。即用刻刀將版面中分行的直線與四周的邊線刻出來。為了保證線條平直,通常是用左手壓住界尺,右手持刻刀依著界尺進行刊刻。 整面雕版基本雕完后還須修版。即對已經刊刻并打空的雕版,先用藍色刷印數張進行校樣,若校對出謬誤,則需將謬錯之處用平鑿鑿去,并向下鑿成凹槽,用一塊與鑿除部分相同大小的木板嵌入凹槽中,然后在嵌入的模板刊刻出修正后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