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雕版印刷術肇始于隋唐時期,至唐中期已趨于成熟。唐末五代,中原時局板蕩,大批望族開始舉族南遷入閩。中原望族的入閩所帶來先進農耕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儒學、佛教、道教等在閩地都得到較好的承襲,其中作為宗教快速復制與傳播之技術——雕版印刷,也在閩北快速發芽開花。 隨著宋代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文學、史學、哲學及科技等都全方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兩宋時期,閩地相對穩定安全,農耕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地方文教事業逐步興盛,尤其是當時朝廷倡導以文治國的理念,在科舉上偏重于以文取士,各階層的士子為了求取功名而皓首窮經,對儒家學說傾心專注,大興詩書研讀之風,由此帶動建陽印刷業的發展。 宋洪邁在《容齋四筆》中記載:“七閩二浙,與江之西東,冠帶詩書,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天下。”朱熹亦言:“閩地反居天下中。”斯時,閩北一帶,書院林立,講帷相望。以朱熹為首的理學門徒及故友先后在建陽創辦了寒泉、云谷、西山、武夷、滄州、云莊等精舍(書院)十幾所。似這等名師所創之書院,引得四方學子不遠千里負笈求學。本土書坊所刊行的書籍成了精舍(書院)最好的教學用書。同時,一大批理學人物足建陽著書立說,為麻沙、書坊兩地坊間印刷提供了充足的稿本。因此,彼時的建本,經、子二部之書尤多,而且印工精美,朱熹本人不僅在童游、考亭等處建藏書樓、經史閣廣藏書籍,還在崇化書林建書樓收藏書版,并自行刊刻印刷書籍,對書坊刻書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彼時,文化繁榮,書院漸次建立。另外,佛教興起,帶來寺廟的興盛。需要大量的儒學、佛學書籍以供所需,這些奠定了建陽雕版印刷業起步發展的厚實基礎。 提起建陽刻書世家,首推余氏和劉氏。據余氏族譜記載,余氏自唐末即由陜西萬年縣遷居崇化書林,劉氏翱、翔、豳三兄弟在唐末時由揚州衣冠入閩,號為“三劉”,其中劉翱這一支定居麻沙。余氏、劉氏族下多人操刀刻書,并由此帶動親屬、鄰居以刀鋤筆耕為業。在中原經過五代十國的動亂而使雕版印刷趨于蕭條時,居閩地者卻獨享數代太平,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安土樂業,川源浸灌,四疇膏沃,無兇年之憂”(《桑史·地理志》)。農業豐順,其他各業如鑄造業、手工業、商業等也蒸蒸日上,尤其是與雕版印刷密切相關的造紙業更為發達,而使雕版印刷業得到長足發展。 北宋時,朝廷推行對外開埠,商貿活動十分活躍,商人足跡遠至日本、朝鮮和阿拉伯一帶,建本書籍與建茶、建盞等大批銷往海內外。江南經濟的不斷發展,又進一步促進建陽刻書業的興盛。 建陽地處閩北腹地,在莽莽蒼蒼的林海間所生長的竹木資源,成為造紙、刻板、制墨材料的重要產地。福建造紙以竹為主要原料,地處閩北建陽,造紙原料如麻竹、綿竹、苦竹等資源十分豐富。兩宋時期,建陽的雕版印刷業所需的書紙“建陽扣”生產工藝已非常成熟,當時建安余氏勤有堂不僅刻書而且造紙,所造“建陽扣”均有印上“勤有”二字,除滿足本書坊印刷用外,還對外銷售。雕版用的野梨樹、水冬瓜、南酸棗等樹木原料隨處可尋,為滿足制作雕版需求,當地還在山腳、河邊、房前屋后等地方大量種植梨樹。建陽屬南方丘陵地帶,山上盛產馬尾松,大量的松樹為燒制松煙墨提供了良好的原料。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建陽麻沙、書坊兩地刻書業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 建陽是福建通往中原的交通走廊,自閩地北上商路驛道,大凡須經建陽。北上出閩古道有四:自邵武、光澤過杉關經江西通中原的驛路;自崇安(今武夷山市)經分水關至江西通蘇杭的商路;自浦城越仙霞關進入浙地;自建陽經唐石里過桐木關進入江西。此外,可沿建溪南下入閩江達刺桐(泉州)而通海外。水陸交通運輸的便利,促進頻繁往來的客商。圖書銷售,暢通便捷。“版本圖書,上自六經,下及訓傳,行四方者,無遠不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