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建陽區潭城街道考亭村,進發休閑農莊老板丁海榮正忙著核對營業賬單。“自從村里打造建設了一批旅游項目后,我的農莊生意更好了。忙完手里的活后,我準備到附近的觀書園散步、賞夜景,生活在這里真的很幸福!”丁海榮原是考亭村的失地農民,現在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農家樂老板,日子是越過越滋潤。這看似平凡的小美好,卻與建陽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深入推行“村企共建”模式密不可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建陽區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創新探索黨建引領聯結機制,以“黨建強、發展強、一村富、共同富”為工作主線,探索實行“組織聯建”“產業聯推”“人才聯育”“鄉村聯治”的“四聯互通”“村企共建”模式,實現農村黨建與企業黨建抱團發展、聯合振興,走出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聯合黨組織,抱團筑牢發展“主心骨” 在建陽區徐市鎮經濟開發區項目建設現場,福建建達開發建設集團黨委書記鄧奮聰和徐市鎮黨委組織委員劉凱正對著施工圖,部署下一階段的施工項目工作。 經了解,福建建達開發建設集團與徐市鎮轄區內5個村開展結對聯建,成立聯合黨組織,通過有效統籌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發展要素,推動該片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村企互利互贏、互促共進。 “有了聯合黨組織,就像有了主心骨,在片區內開展工作也更順利,項目也得以更好推進。”鄧奮聰如是說。 今年以來,建陽區制定下發《“村企牽手促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按照“平等自愿、地域就近、產業互補”原則,牽線2家市屬、3家區屬國有集團和23家民營企業與57個村聯結共建。以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重點村、鄉村振興示范村為重點,引導共建片區村和企業成立聯合黨組織,選派鄉鎮(街道)領導班子成員擔任聯合黨組織書記,吸納片區內威望高的企業黨組織書記兼任聯合黨組織第一書記,筑牢抱團發展“主心骨”。目前已組建成立6個聯合黨組織。 此外,共建片區村聯合黨組織還注重發揮聯系各方的樞紐作用,建立“一月一會商、一季一調度”的聯合工作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調度聯建工作進展情況。今年以來,累積召開76場座談會,到村走訪調研193余次,協調解決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方面問題171個。 支部領辦合作社,鼓起產業致富“錢袋子” “沒有成立合作社之前,原材料價格昂貴,銷售渠道窄,一年銷售額最多300萬元。現在可不一樣了,村黨支部帶著我們一起‘抱團取暖’,不僅成本下降,線上線下都能銷售,年銷售額翻了三倍多,達到1000萬元!”坐落于建陽區黃坑鎮三峽民族村的和家樂竹木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何水生樂呵呵地說。 據三峽民族村黨支部書記楊進德介紹,該村毛竹資源豐富,現有毛竹林1.2萬畝,是建陽區主要產竹區之一。村內毛竹加工企業雖多,但單個體量小、產業鏈偏短,如何統籌轄區竹木資源,延伸產業鏈,擴大生產規模,成了他反復思考的問題。 “我們堅持產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作用就發揮到哪里。”楊進德說,村黨支部積極探索“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聚焦“竹筷第一村”產業發展定位,牽頭村內4家竹產業非公企業黨支部成立“筷樂竹產業合作社”,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打造從毛竹種植到竹木深加工及廢物利用產業鏈,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互聯網”發展模式,建立“1688電商營銷網絡”,實現種、管、收、售一條龍服務,形成高效生產閉環,將生產要素配置最優化、效益最大化,降低流通成本,幫助企業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現在,我們村生產的竹筷、竹牙刷、竹吸管等竹制品已經遍布全國各地的線下線上商超平臺。”楊進德自豪地告訴筆者,村里共創辦了31家竹制品加工廠,每年創造產值2.2億余元,解決900余名村民就業,帶動村財增收12萬元、村民增收3200萬元。2020年,三峽民族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示范村。 培養就業技能,激發人才振興“新動能” “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不僅掌握了一項謀生技能,年收入增長到12萬元,還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家庭工作兩頭都能兼顧。”近日,在建陽區潭城街道考亭村,建盞拉坯師林銀福正一邊拉坯,一邊笑著說。 考亭村原有不少待業村民,且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再就業技能。如何整合現有資源,讓待業村民擁有一技之長,拓寬就業渠道?在建陽區委組織部牽頭下,考亭村黨支部與建陽區城投集團黨委簽訂共建協議,依托城投集團的旅游、文化產業、技能人才等資源,定期為村民免費提供建盞燒制、直播帶貨、導游、點茶表演等各類技能培訓服務。同時,成立人力資源(勞務)公司,整合招聘信息,積極引薦培訓后的村民到合適崗位就業。截至目前,考亭村共舉辦了9期技能培訓班,培訓村民約450名,已引薦360余人進城就業。 雙方的牽手共建,不僅著眼于提升村民就業技能,還注重以人才振興支撐鄉村振興。通過建立村企人才“雙向聯培”制度,參照選派干部的方式,推薦企業管理層人員到村擔任發展顧問,助力聯建村理思路、明方向、補短板,村干部則到企業掛職鍛煉,開拓視野,提高經營管理能力。 打造利益共同體,奏響鄉村文明“和諧曲” 日前,走進建陽區水吉鎮玉瑤村,田埂上成片的玉米長勢喜人,村民們正有條不紊地采摘成熟的玉米。 “不得不說,科技的力量就是強大,牛糞成了有機肥,不僅沒有難聞的氣味,還讓莊稼收成更好了!”村民吳玉花一邊收割玉米,一邊豎起了大拇指。 原來,吉翔牧業建廠初期,對沼液水使用不當,致使村內時常散發臭氣,也導致村民所種植的稻谷不長稻穗,嚴重影響收成,村民因此與吉翔牧業發生矛盾沖突。 為此,在玉瑤村牽頭下,吉翔牧業成立了黨支部,與玉瑤村黨支部達成共建共識,由原黨支部書記、支委到吉翔牧業交叉任職,以便深入了解情況,探討化解矛盾方案。為有效解決問題,吉翔牧業黨支部引進了福建農林大學、省農科院等專家團隊,就沼液水使用不當問題探索出一個解決方案:實施“沼液水肥一體化”技術。說干就干,沼液肥處理利用中心、厭氧發酵設施體系、沼液肥施用設施等一批項目相繼落地。 “這個技術能夠將沼液水轉化為肥料,變廢為寶,從而打造‘沼肥返田’的農牧循環產業。”吉翔牧業負責人潘建東介紹,通過固液分離,半干牛糞成了天然有機肥;分離液發酵后產生的沼氣作為生產生活供熱能源;沼液則經過一系列加工后用于農田灌溉。“地種糧、糧結稈、稈喂牛、牛產糞、糞還田。”潘建東說,如此一來,牧場免費為村民提供沼液肥,用于灌溉村內水稻、青貯玉米、蔬菜等作物,村民種植的玉米則由牧場負責收購用于飼養奶牛。 “通過村企共建,打造利益共同體,能夠有效化解村企矛盾,營造和諧鄉風。”玉瑤村黨支部書記暨培永如是說。 采訪手記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農村是黨的事業的根據地和最基層,筆者在與建陽區黨員干部群眾共學黨的二十大報告過程中,更加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離不開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的發揮。 在新征程上,建陽區將持續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持黨建引領,在抓基層、打基礎上下力氣,認真落實“五個一批”要求,推動村企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力爭通過三年時間促進聯建村企實現互促共進、互利共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周心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