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日,農歷十一月初八,氣溫急降,天空飄著細雨,午飯過后,在建陽區水吉鎮仁山村科技特派員學習基地,會議室里坐著三十多位桔柚、蔬菜種植戶,低溫沒有降低他們商討成立東片果蔬合作社合作的熱情。 “東部果蔬合作社是主要依托橘柚種植戶、果蔬種植等大戶,從種植合作到農產品包裝、營銷、外出銷售、網絡直播推介等提供抱團式的服務。”“我們的設想是規模種植,掌握種植技術和經驗,探討合作的模式,然后逐步整合土地、選好種植品種、擴大種植規模。”“提升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程度,加強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克服‘靠天收’生產經營模式的弊端,提升農民的整體收益。”“農戶在營銷思維上還有較多的存在滯后的問題,還存在‘等、要、靠’的思維,所以思維破局是服務本地農民的重要工作。”大家踴躍發言,紛紛獻計獻策。組織召開這場籌辦會的,是下派水吉鎮的流通助理王建明。 2021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王建明下派到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擔任流通助理。到任后,王建明緊緊圍繞鎮發展規劃,堅持以為農服務為中心,以強化農副產品銷售為重點,從走訪村居、站辦所、掛村領導等著手,深入調研。 調研中,王建明發現一些農戶存在銷售初級產品為主、效益不高等問題,于是他提出“大戶示范、項目帶動、網絡營銷、品牌增效”的農產品流通工作思路。 搭建銷路實效“助力” 2021年6月,王建明在走訪池中村過程中,發現該村地瓜種植大戶戴春生的地瓜被外地客商收購加工后,利潤翻了近十倍。于是,他和戴春生對周邊的市場進行調研分析,隨之“薯小吉”品牌項目便落戶水吉。該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分3期進行,現已經完成項目立項、土地審批平整等工作,一期廠房即將建成。投產后,可帶動地瓜種植2000畝,不僅能解決撂荒地種植問題,還可為40人提供就業,通過國內知名網絡農產品交易市場預銷售,預計增收600余萬元。 線上線下高效“助力” 水吉鎮是千年古鎮,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有中國最長的宋代龍窯,還有隱蜂禪寺、大覺寺、徐氏祠堂等多處歷史遺跡。王建明將文化、鄉村旅游、農產品銷售等融合,以“互聯網+文旅流通”的模式,搭建要素對接平臺,做好文化旅游后半篇文章,推動鄉村文化轉化為“財富”。2022年3月,開始建設水吉鎮文旅流通網站,吸引當地知名企業入駐網站,既達到文旅宣傳,又推動當地產業流通,實現宣傳、銷售互促共贏。同時,在水吉鎮宋窯遺址、仁山科特派基地等景點打造“一景一碼”,向來訪者宣傳推介景點,將特色產品與水吉鎮文旅流通網站相互鏈接,進一步對外宣傳推介。 品牌創建長效“助力” 創新銷售方式是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王建明針對農戶、商家品牌意識薄弱等問題,開展“一對一”精準宣傳,幫助農戶增強品牌意識,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目標,狠抓優質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品牌意識不斷增強。 2022年7月,推動舉辦建陽首屆葡萄音樂節,抓住“網絡宣傳”關鍵,在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新華網客戶端等媒體推送活動新聞,不少農產品參展商在活動后陸續接到經銷商電話,進一步推動“仁山”葡萄品牌傳播。 王建明“牽線搭橋”引進中國陶瓷協會,開展建盞陶瓷燒制技藝培訓32人次,為當地多家企業員工提供崗位技術提升培訓,組織建盞企業參加展銷,幫助10家企業進行品牌運營推廣。 一年多來,共幫助茶農、建盞商戶申請注冊商標200件、設計logo10件、農產品包裝2件。 搭建平臺增效“助力” 王建明加大與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及合作經濟組織的合作,積極開展土地托管、訂單種植、電子商務,做大做強農資銷售,加快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圍繞葡萄、橘柚、建盞等特色產業,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電子商務服務,開展線上銷售,搭建農產品產地與銷售網絡的流通渠道和對接平臺,激活農產品銷售,促進高效流通,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配合建陽區商務局,引進京東物流的“果之道”物流,將一箱葡萄省內運費30元降低到15元。2021年仁山村的葡萄銷售的價格較2020年整體增加8%左右。2022年春,結合南平市茶產業布局,促成水吉鎮第一次“茶企交流會”,就品牌運營、商標設計、商標申請、產品包裝、流通銷售等,提供服務,幫助申請各類商標80余件,申報項目3件。(江蘇閩/文 黃杰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