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南平建陽,建本雕版印刷技藝非遺傳承人吳剛用一個多月的時間,為迎接黨的二十大精心雕刻了一幅花版和雕版相結合的建本雕版作品,向黨的二十大獻禮。 在建陽一中建本研究室內,吳剛向記者展示了他的作品。作品中間是刀刻的黨徽,右下一行小字“萬眾一心心向黨 喜迎黨的二十大”,圍繞著黨徽的是218個姓氏雕版活字,整幅作品刀走龍蛇,呈現出建本特有的刀鋒之韻。 作為建本雕版印刷技藝非遺傳承人,吳剛一直希望以自己的特長,制作一件建本作品,表達人民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堅定信念,用自己的方式向黨的二十大獻禮。“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令人心潮澎湃。為了體現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表達我們的心情,我圍繞‘萬眾一心心向黨 喜迎黨的二十大’這一主題構思創作了該作品。”吳剛說。 建陽是宋至元明時期雕版印刷中心,活字印刷是建本雕版印刷技藝中的重要部分。用一顆顆百家姓的雕版活字環繞黨徽來表現人民群眾同心向黨,既展現建本傳統文化之美,也表達出了非遺匠人的愛黨愛國之心。 建本雕刻制作不易,吳剛表示,活字雕刻需要一刀一刀、一個一個地刻,即便他已經熟練掌握雕刻技藝,每天也只能制作六七個字。眼下經過一個月的制作這幅作品即將完成,吳剛的心中也無比的欣喜與激動。 建陽的雕版印刷業始于五代,其中,建陽書坊在宋代享有“圖書之府”的美譽,是全國三大雕版印書中心之一,刊印之書稱作“麻沙本”,又叫“建本”,與“浙本”“蜀本”齊名。建本刻書除經史子集叢五部俱備外,童蒙讀物、農書、醫書等日用雜書也很多,特別是明代通俗小說刊刻蔚然成風。建本的行銷天下,對中國漢文化、民間文藝、儒家經典、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傳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10月,“建陽建本雕版印刷技藝”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地方政府和建本愛好者的不斷推動下,建本“融合發展”腳步不斷加快。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為建本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一年多來,建陽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深挖建本文化潛力,創新傳承方式,通過開展建本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式普及建本文化,將建本文化納入綠色產業發展規劃,結合當地旅游業、美麗鄉村建設等,充分開發、合理利用,讓這張傳統文化名片重煥絢麗光彩。 不久前,吳剛創作的建本體正式上線方正字庫。讀者在方正字庫官網中搜索“方正字體·刀刻建本體”,就可以下載這種字體并加以使用。這意味著,建本字庫正式投入商用。吳剛表示:“在老宋體與仿宋體之間創作出建本體,進而開發這套建本字庫,也是我們推動建本文化在當代創新性發展的新嘗試。” (陳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