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的大竹嵐海拔約1200米,竹海林濤,涌向天際,在茫茫云霧中形成一道道優美的曲線。 近年來,作為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域的建陽區黃坑鎮坳頭村,承擔起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重任,多措并舉打造高質量綠色示范樣本。 黨建引領 護好生態 2019年底,武夷山國家公園在全省率先啟動自然保護地役權管理試點,坳頭村率先與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簽訂《武夷山國家公園毛竹林地役權管理合同》,規定自2020年至2029年,毛竹林的林地、林木權屬不變,國家公園取得保護管理權,112戶竹農不得采伐村集體的1萬多畝毛竹,竹農在原有每畝每年22元生態公益林補償金基礎上,還可獲得每年每畝118元生態補償金。 “砍竹挖筍是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在推行毛竹地役權之初,有些村民是反對的,覺得這樣不劃算,通過充分發揮黨支部力量,最終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坳頭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云表示,通過生態補償,村民不需生產就可分享國家公園紅利,2021年人均收入較2016年明顯增加,比周邊村高0.7萬元。 坳頭村主動配合管理站做好茶山整治,毫不松懈抓好美麗鄉村建設,新建觀景臺,引導村民改造民居,創建美麗庭院,推進由村莊面上清潔向屋內庭院、村莊周邊拓展。 竹山 陳泳和 攝 依托優越的生態稟賦,黨支部引領村民開啟甜蜜之旅。據坳頭村蜂農楊輝介紹,由于村里不打殺蟲劑,蜜蜂采蜜自由安全,加上海拔高、生態好、植被茂密,釀出的蜂蜜醇香,很受游客喜歡,回頭率高,目前年產量達到二百多斤。 在王壩溪百畝生態茶園,張云正在向茶農們介紹茶園近年來通過套種香榧,取得保持生態平衡、提高茶葉品質的顯著成效,進一步總結經驗,加大推廣力度,力求輻射到全村的茶園。 “坳頭村黨支部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在全村3000余畝的茶園內實行不施肥不打藥,顯著提升了茶品質,茶價較周邊村更高,如武夷奇種價格約每斤500元,使坳頭村成為優質的產茶區。”鎮農技站站長許青柏笑著說道,“坳頭茶青完全不愁賣,頭回客就成了回頭客。” 長期以來,坳頭村茶產業存在“茶青賣得多、品牌打不響、工藝不夠硬”的難題,為此,村黨支部推行“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模式,在人才隊伍、培育龍頭、銷售渠道等方面開足馬力,深入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坳頭村黨支部鼓勵扶持春園盛、大竹嵐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以“1帶N”抱團發展模式,促進其他中小企業的發展。由村“兩委”分片包干聯系龍頭企業,深入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引導龍頭企業邀請專家開展技術培訓,培育出多名制茶工藝師,整體提升制茶工藝水平,進一步鞏固“春園盛”“大竹嵐”等知名品牌。 大竹嵐大峽谷 陳泳和 攝 為拓寬坳頭茶葉流通市場,黨支部引導茶企利用抖音、淘寶等平臺,線下線上齊頭并進,通過直播走“互聯網+”的銷售模式,加強互動宣傳;同時構建有力的銷售渠道網,解決線下運輸難的問題。 跨村聯建 積聚合力 近年來,黃坑鎮不斷探索“跨村聯建”模式,構建起“以強帶弱”“以富帶貧”的抱團發展模式,進一步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轉換路徑,助力鄉村振興。 2022年,黃坑鎮桂林村、長見村、坳頭村圍繞“一片葉”“一座山”產業打造跨村聯建示范點,成效日益顯現。今后,黃坑鎮將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做大做強”的原則,把其余8個行政村劃分為3個不同功能的“跨村聯建”示范片,整合優勢資源,深入挖掘發展新業態。 畬族采茶 余丹 攝 近日,黃坑鎮通過跨村聯建,結合九個大眾自助茶屋宣傳陣地,充分整合茶旅資源,串聯起全鎮最具特色的旅游景點,既為茶企提供宣傳展示和銷售平臺,又為游客提供自主的飲茶空間,進一步挖掘沉浸式茶旅精品路線。 “結合袁超洪市長調研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重點工作任務清單要求,我鎮目前共策劃251環帶項目29個,共計20.69億元。第一批有序推進大竹嵐觀景臺、塘頭蛇園等5個重點項目;第二批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加速推進24個重點項目的前期工作。我們將通過跨村聯建,把項目落實落深,將黃坑鎮建設得越來越好。”鎮黨委書記林瑞妃介紹道。 三峽養蜂人 陳琦輝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