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599-5822971
您所在的位置 > 建陽新聞網(wǎng) > 建陽新聞 > 正文
你不知道的福建 | 朱熹、陸游和辛棄疾的武夷往事
2022-07-26 09:37:05? 作者:   來源:“學習強國”福建學習平臺、新福建客戶端   責任編輯:王俊杰

八百多年前,朱熹在詩作《精舍》中寫道:“琴書四十年,幾作山中客。”這里的“山中”指的是武夷山,“琴書”寓意著山居的生活,包括著述、講學、授徒和交友等等,友人中則包括陸游、辛棄疾這樣的宋代文化大家。

沖佑觀今景(衷柏夷/攝)

朱熹、陸游、辛棄疾先后多次主管武夷山?jīng)_佑觀(朱熹兩度、陸游四度、辛棄疾四度)。他們被當?shù)厝俗鸱Q為“三翁”(朱晦翁、陸放翁、辛瓢翁)。他們是文學家,也是茶人、美食家,三人在武夷山留下了相遇相知、談儒論道、報國為民的千古佳話。

朱熹自畫像。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武夷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寄情山水 筆承春秋

淳熙十年(1183年),53歲的朱熹選擇在武夷山九曲溪五曲側(cè)畔隱屏峰下,建武夷精舍。五曲流水中有一座石島,“巨石屹然,可環(huán)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當中科臼自然如灶”(朱熹《武夷精舍雜詠詩序》),朱熹把這塊巨石命名為“茶灶”。

著書講學之余,朱熹常和四方士友或弟子,漫步流連九曲溪畔,登臨五曲巨石,留下無數(shù)生動故事。清代著《武夷山志》的董天工《茶灶》詩句“試茗尋仙灶,賦詩夜未央”,描繪的就是朱熹等人登石煮茗、賞景賦詩,至深夜仍流連忘返的情形。

茶灶石(吳心正/攝)

我們來看一看朱熹的《茶灶》:“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span>

茶灶書法拓本。(衷玲英/供圖)

《茶灶》全詩不拘泥于文人們汲水烹茶、尋茗賦詩的一般場面,而是看似隨意地講述遠古仙翁遺事,讓五曲水中的茶灶石籠罩在神秘之中。

后來,朱熹請來石匠在五曲巨石上鐫刻“茶灶”兩個大字。石刻南向,幅面60×150厘米,每字50×40厘米,距水面高度120厘米。

朱熹《茶灶》受到同代人和后來者的追捧,如楊萬里、袁樞、陳夢庚、蔡廷秀、董天工等人都有應(yīng)和唱詠之作。比如,朱熹的好友,南宋文學家、詩人楊萬里詩贊:“茶灶本笠澤,飛來摘茶國。墮在武夷山,溪心化為石。”將茶灶石比喻為武夷五曲之心。另一位好友,南宋史學家袁樞詩云:“摘茗蛻仙巖,汲水潛虬穴。旋然石上灶,輕汎甌中雪。清風已生腋,芳味猶在舌。何時棹孤舟,來此分余啜?!北磉_了對武夷山水、茗茶的留戀。

陸游(1125—1210),字務(wù)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武夷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陸游、辛棄疾雖不見吟詠《茶灶》為題的詩,但也有不少品茗論茶詩詞涉及武夷茶,陸游有《閑游》詩云“平生長物掃除盡,猶帶筆床茶灶來”,《喜得建茶》夸贊“舌當常留甘盡日,鼻端無復(fù)鼾如雷”,在《雪后煎茶》中描述“雪腋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等。辛棄疾作有《臨江仙·試茶》詞句“飲罷清風生兩腋,余香齒頰猶存”等。喝茶這件普通百姓家的尋常事,在古代文人們的筆下卻顯得意趣盎然。

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lǐng)。(武夷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朱熹、陸游、辛棄疾等文化大家常常先后相約在茶灶石上,烹茶品茗、談儒論道、吟詩作對,留下許多廣為流傳的詩詞佳作。

淳熙五年(1178年),陸游在建安(建甌市)提舉福建茶鹽公事,此時朱熹提舉沖佑觀,二人相聚武夷山中。離別多年之后,陸游寫就四首《寄題朱元晦武夷精舍》,回憶在武夷山的日子,留下“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薄吧黹e剩覺溪山好,心靜尤知日月長”等詩句。

《宋史·辛棄疾傳》記載,辛棄疾和朱熹同游九曲溪,辛棄疾寫下《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山中有客帝王師,日日吟詩坐釣磯。”“試從精舍先生問,定在倉犧八卦前?!?/span>

武夷山天游峰俯瞰五曲行筏 (朱燕濤/攝)

這些詩句展露了“三翁”寄情山水間、心游塵世外的心境,記錄了他們尋芳武夷、問道武夷的足跡。

武夷山水是最常見的吟詠主題。令人稱奇的是,“三翁”都圍繞幔亭勝景留下不少佳作。

沖佑觀在幔亭峰下,朱熹《九曲棹歌》開篇寫閩越時期的幔亭招宴:“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能讓朱熹如此高看一等,可見幔亭神仙會的分量。據(jù)《武夷山志》記載,這是古代武夷山祭祀神仙武夷君的盛會,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舉行。

幔亭(彭善安/攝)

陸游《游武夷山》中的“少讀封禪書,始知武夷君”和《初入武夷》的“未到名山夢已新,千峰撥地玉嶙峋。幔亭一夜風吹雨,似與游人洗俗塵?!倍际怯浭鏊斡[幔亭、追尋仙蹤的詩句。

朱熹和辛棄疾同游九曲溪,辛棄疾詩歌《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中也有幔亭峰內(nèi)容:“山上風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

他們筆下仙凡同樂的故事,成為描畫武夷人間仙境的經(jīng)典之作。

武夷精舍(吳心正/攝)

以民為本 志同道合

朱熹、陸游、辛棄疾有時雖不在一處,但聯(lián)系密切、政見相合、惺惺相惜,不僅都有儒家濟蒼生、安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均為堅定的“抗金”主戰(zhàn)派。

五夫興賢書院(吳心正/攝)

早在乾道四年(1168年),閩北多地發(fā)生災(zāi)情,朱熹就勸豪紳發(fā)放存粟,以平價賑濟災(zāi)民,仿效古時做法辦社倉。三年后他在武夷山五夫鎮(zhèn)建成廣受贊譽的“五夫社倉”。社倉側(cè)方有一口與地面平行的四方井,當時為防火之用,被稱為“賑災(zāi)井”“民心井”。這是朱熹民本思想的重要見證。

朱子社倉 吳心正/攝

淳熙七年(1180年),辛棄疾任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江西各地因旱災(zāi)饑荒嚴重。辛棄疾仿效朱熹做法,向當?shù)睾兰澖栌嗉Z、籌資金,并千方百計從外地買糧?!端问贰ば翖壖矀鳌愤€記載,辛棄疾發(fā)榜通告:“閉糶者配,強糶者斬?!眹澜诜e糧食、哄抬物價,違反者實行發(fā)配甚至問斬。這些措施很快收效,當?shù)厥転?zāi)百姓平安度過饑荒。

此時,朱熹也在江西做官,管轄之地永修、都昌旱災(zāi)嚴重。辛棄疾聞訊,將官府和商人借糧調(diào)劑部分運去,解了朱熹燃眉之急。朱熹立即開設(shè)粥廠,救濟大批災(zāi)民。災(zāi)情一過,又興修水利,建立社倉。

而同一時期也在江西為官的“三翁”之一陸游,卻因開倉放糧,奏請朝廷賑災(zāi),獲“擅權(quán)”罪名,被罷官職回到浙江老家。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被推薦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正值浙東發(fā)生災(zāi)荒,朱熹通過各種渠道征集賑糶米糧,救濟災(zāi)民,奏劾救災(zāi)不力及不法官員,得罪了一些士大夫。陸游聞悉后,特地贈詩一首《寄朱元晦提舉》,“勸分無積粟,告糴未通流”“民望甚饑渴,公行胡滯留?”對災(zāi)民饑苦和官府無能的絕望之情溢于言表,聲援朱子,支持賑災(zāi)。

朱子社倉(小玲/供圖)

朱熹任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期間,賑濟災(zāi)民、彈劾貪官所取得的成果顯著,得孝宗皇帝褒獎,他的社倉賑災(zāi)辦法緩解了災(zāi)情,使饑民無斷飲之憂。隨后,朝廷將朱熹呈請的《社倉法》,“頒詔行于諸州各府”,廣惠天下百姓。

建寧府五夫社倉記(小玲/供圖)

在“抗金”大業(yè)面前,朱熹、陸游、辛棄疾等三人既有文臣的苦諫,又有武將精忠報國的英勇豪邁。陸游40多歲時穿上戎裝,親赴前線征戰(zhàn)。辛棄疾更是幾番沙場殺戮,“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朱熹評價他“是一帥才”。

但辛棄疾這樣的帥才卻屢遭朝廷主和派排擠、打擊,貶至武夷山?jīng)_佑觀擔任賦閑的提舉,失去“英雄用武之地”。朱熹對辛棄疾遭遇的不公待遇十分不解:“但當明賞罰而用耳!”陸游也鳴不平:“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這些“抗金”主戰(zhàn)派人士壯志難酬。武夷山下,他們“夢里挑燈看劍”,在“茶灶石”前空留壯懷激烈的前情往事令人感懷。

所不朽者 垂萬世名

一生多憂患、坎坷的“武夷三翁”,武夷精舍時光是難忘的,三人的知遇也最為難得。

武夷山摩崖石刻(吳心正/攝)

晚年朱熹陷“慶元黨禁”,處境艱難。聲名黯淡之際,許多見風使舵者與朱熹斷絕關(guān)系,有的門生甚至投靠他人。

但陸游、辛棄疾與朱熹始終惺惺相惜,保持深厚的友情。

辛棄疾寫信慰問朱熹,朱熹回信中以“克己復(fù)禮”相勉。冬天朱熹寄茶餅、紙被給陸游。陸游寫詩“木枕藜床席見經(jīng),臥看飄雪入窗欞”暗示抵御嚴寒的心情。特別是朱熹去世,朝廷明令不得紀念時,是陸游和辛棄疾這兩位文壇泰斗挺身而出,他們的悼友表現(xiàn)和悼亡祭文,在當時極為難能可貴。

陸游寄出悼文:“捐百世起九原之思,傾長河注東海之淚。路修齒髦,神往形留。公歿不忘,庶其歆饗!”

辛棄疾哭于靈前:“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然猶生?!痹谥祆渖埃翖壖驳摹秹壑旎尬獭芳醋鞒鲈u價:“歷數(shù)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痹u價之高和認知之深,當時無人可及,在朱熹名聲大噪之前可謂振聾發(fā)聵。

武夷宮秋色。(陳美中/攝)

武夷山水間,朱熹、陸游、辛棄疾三人的相遇相知,像“茶灶”的仙翁遺事一樣,值得永久回味、永久傳誦。

(出品:“學習強國”福建學習平臺、新福建客戶端)

參考文獻

《宋史·朱熹傳》《宋史·陸游傳》《宋史·辛棄疾傳》

董天工(清),《武夷山志》

蕭天喜,《武夷山文化叢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建陽新聞
今日建陽
炫彩建陽

版權(quán)說明   |   聯(lián)系我們   |   設(shè)為首頁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陽區(qū)人民路28號  南平市建陽區(qū)委宣傳部
辦公電話:0599-5822793 E-mail:jyxwbjb@163.com  閩ICP備16009068號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備案號【20150202】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編號:35120200008
建陽新聞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5836807   舉報郵箱:jyxwbjb@163.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主辦:中共南平市建陽區(qū)委、建陽區(qū)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陽區(qū)委宣傳部   承辦:南平市建陽區(qū)融媒體中心
建陽區(qū)委網(wǎng)信辦掃黑除惡舉報電話:0599-5836807  建陽區(qū)融媒體中心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舉報電話:05995822793
技術(shù)支持:東南網(wǎng)

閩公網(wǎng)安備 35078402010032號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久久99精品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久久久www|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91最新在线观看| 全国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精品免费国产高清在线| 九九热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蜜臀91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情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 精品国产福利盛宴在线观看|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国内揄拍高清国内精品对白| 国产精品99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动漫|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日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京东| 精品午夜国产人人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精品毛片乱码1区2区3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国产AV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日本h在线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