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盞因茶興,茶因盞盛,二者的結合曾將宋代茶事文化推向高峰。如今,建陽水吉鎮緊抓我區打造建窯建盞建茶文化旅游示范區機遇,加快茶產業與建盞文化產業、旅游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又到一年里最忙的采茶制茶季節,在水吉鎮池中村蘆花坪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園里,工人們剛采下的茶青,就被運到廠房進行加工。 福建省武夷蘆花坪生態茶業有限公司 總經理雷邦祥說:“把老機器都翻新了。包括茶園的路、噴灌這塊,政府都出資補貼比較多,我們現在把廠房建得更好,現在做的茶葉肯定比以前更好。” 蘆花坪生態茶業有限公司以制作毛茶為主。近年來,得益于生態茶園規范化、標準化建設,450多畝茶園的茶青,年產量達25萬斤。為了提高茶葉品質,去年,企業投入近五十萬元,對制茶設備進行了更新換代。今年,企業又將目光從毛茶轉向了精制茶。 福建省武夷蘆花坪生態茶業有限公司 總經理雷邦祥說:“水吉是建盞文化發源地,我們把茶、盞融合起來。我對水吉鎮茶業發展也非常有信心,后面想打造自己的品牌,把茶葉做好。” 好茶要有好盞配,同樣看好茶、盞融合發展的,還有返鄉創業的官一輝。 你看下,這買回去可以當主人杯。 這個挺漂亮的。 再喝下我們這里的茶。 這個茶也挺香的,是哪里產的? 這個也是我們自己茶山的小白茶,就是水吉最高的山上。 你自己也賣茶也做茶? 對,我們又做盞又做茶。 官一輝說,這幾年,在政府的主導下,建陽建盞產業蓬勃發展,吸引了不少人返鄉創業,僅水吉鎮登記注冊的建盞企業、個體戶就有1449家,加上水吉鎮茶葉種植面積由原來的2000畝,發展到近4000畝,年產值超2000萬元。這樣的良性發展趨勢,讓原本在外經商的官一輝,也加入了返鄉制盞賣茶的浪潮。 “知青白”茶廠上官窯建盞陶瓷有限公司負責人官一輝說:“歷史上水吉也是白茶集散地,建盞也是因茶而生的,主要是為了喝茶的,所以說這兩塊的客戶群體其實是一個群體。慕名而來了,喝了覺得茶不錯,可能就會上我們的茶山,不會一下就走了,他會留下來。” 據了解,我區將以建窯遺址保護為核心,拓展遺址展示、生態保護、旅游休閑、教育科研等功能,按照“一區”、“四圈層”架構,著力打造文化特征突出、功能復合、可持續發展的建窯建盞建茶文化旅游示范區。 水吉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吳隆燦說:“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后井村片區,茶園片區準備做一些觀景臺,結合特色做一些民宿,真正做到文旅結合,促進整個水吉鎮茶產業的發展。”(莊妍 黃益平 馮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