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楊梅去
2021-06-03 15:40:36??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見街巷那個中年女子,用扁擔挑著兩個扁扁的八角竹簍。圓圓的口上淺淺地蓋著一層蕨類植物,透過梳齒狀葉片以及簍子上細小的孔隙,可看到里面裝著顏色紫黑,外形飽滿,透著點點猩紅的楊梅,這兩只竹簍告訴我,楊梅熟了! 暗紅配著淺綠,一直以來是被美術界人士嘲笑的搭配。可在這里,這種有違美學強烈對比的色彩,卻能給人一種視覺上的親切感。只要在建陽生活過的人,一看到就能一下子勾起對楊梅又酸又甜的懷念。 從小就愛吃楊梅,早已垂涎三尺的我,快步沖了過去,拽住那人肩頭的擔子,有點迫不及待地問,“哪里的?”那女子回過頭,然后慢慢放下擔子,扒開竹簍上面的綠葉:“回瑤的,十元一斤。”“天!楊梅都這價啦?” 我這是“回瑤子”!語氣中有點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高氣傲!最要命的是,她還從簍子中撿出一粒最大的,兩只手指捏著,在你面前一晃。當你誤以為是給你吃時,卻飛快地放進她自己的嘴里,當著你的面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真個是“龍睛烏果誘流涎”吶!一時間我就像曹操手下望梅止渴的士兵,內心里有種不可名狀的快意,唇齒間溢滿口水。 楊梅是種大俗大雅的水果,無論是農夫,還是文人墨客,遇著楊梅,就像遇著絕世珍饈,都會停下腳步。或充饑,或品嘗…… 小湖的‘回瑤子’以肉厚、汁多、核小、形大、色澤鮮艷而聞名遐邇。這產于海拔600多米以上的肉質松軟、芳香爽口的優質。曾讓多少人喜愛哪!明代徐階為這世間難尋的美味,特地寫下了:“折來鶴頂紅猶濕,剜破龍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能到長安。”的詩句。如今遙遠的回瑤高山上還有500余株楊梅樹,頑強地守候著獨一無二的酸甜味道…… 我的村子離回瑤不遠,山上長的楊梅也像回瑤子。我們就來個李代桃僵,喜歡把采回來的楊梅,裝在一個白瓷大碗里,放些鹽簸一下,味道更是甘美無雙。 見我猶豫著,女人又說,這可是新下山的楊梅,我這是因為要到城里來買些東西,才順便挑那么一點來的。我們那里的楊梅,因種植不是很多,且口碑好。也就是“物以稀為貴”!你知道嗎?楊梅一熟,每天多少的小車,摩托車到我們的山上去買哪!有的人怕吃不到還要提前預定。而且我這楊梅沒有打農藥、施化肥,正是現在最喜歡的綠色食品。再說我這是貨真價實,望著就能讓人口舌生津的楊梅。絕對不是那種靠催化劑催熟,味同嚼蠟,以次充好的冒牌楊梅。你若錯過了,就可惜了。 真是人不可貌相,這年代,一個看去樸素的鄉下賣楊梅女人,也這么能說會道。能先吃一個嗎?她倒是爽快了:吃吧,自家種的,沒事!別說一個,就兩個也成。當一個楊梅下肚,一種清新的感覺直鉆心底,是記憶中的口感。 精明的她,看準了我的心思。從隨身的包里拿出一桿小稱,再從扁擔頭上扯下一個袋袋,楊梅,一個一個地放進去。白色透明的袋子里,楊梅們被壘墻似的壘在一起。暗紅色的一個圓點,一個圓點,就那樣藝術地展示著,十分的養眼。交了錢,提著楊梅,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我旁若無人地吃著一個個又大、又黑、又甜、又酸的‘回瑤子’,全然不顧別人如炬的目光。那些看我吃楊梅的人,也許不會明白,一個在喧囂嘈雜市井討生活的人,一不小心嘗到家鄉味道,所表現出來的那份喜愛。 當我把一袋楊梅消滅掉后,內心突然響起“不如歸去”的青鳥叫聲。生活即便再忙,明天我也一定要回家吃楊梅去!(陳理華)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