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油滴盞 宋徽宗所引領的宋朝美學,究竟有多迷人?近年來,電視熒幕上輪番上演宋朝的影視作品,其中,建盞尤其引人注目。建盞的美,美在形制的簡潔,美在內蘊的深邃。 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省建陽區水吉鎮,宋代名窯之一,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此盞束口,深弧壁,小圈足,底足不留釉。碗內滿施黑釉,外壁施釉近底,釉層較厚并局部有垂掛,釉面滿布銀灰色的油滴斑,色澤自然,在光亮處觀察,似漆黑夜空中的滿天星斗,美不勝收。建盞最早出現在宋代宮廷里的記載時間是政和二年(1112)四月八日。據《宣和遺事》記載,是宋徽宗宴請時“以惠山泉、建溪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斗茶賜與蔡京。宋代茶色尚白,以黑釉茶碗為最佳”“取其燠發茶采色也”。北宋蔡襄在其《茶錄》一書中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宋徽宗著有《大觀茶論》,盛贊建窯黑釉碗在點茶時”最為要用“。宋代的點茶方式后來被日本人學成,日本人對建窯的黑釉茶碗推崇備至。油滴釉自身不易燒造,其屬于黑釉的特殊品種之一,特點是在漆黑的釉面上散布著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大小不一,大的直徑達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 油滴釉的形成與釉層中氣泡大量產生及鐵礦物在氣泡四周富集有關。在1200至1400攝氏度的高溫下,釉層中鐵礦物大量分解成氧化鐵,并有大量氣體伴隨放出,造成大量小氣泡匯集成大氣泡,并在四周形成鐵元素的富集。當這些氣泡上升到釉面時,其四周的富鐵熔體被遺留在氣泡鼓破處,冷卻時析出大量晶體,聚集成團,形成油滴斑。此類油滴黑釉盞因其閃爍萬端的美麗而受到日本國人偏愛,被冠以”油滴天目“之美名。 建盞的盛行與宋朝的斗茶息息相關。所謂斗茶,顧名思義就是比賽茶的優劣,又名斗茗、茗戰,往往是茗戰各方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品評高下,亦有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者。有多人共斗,也有兩人捉對斗茶的。 茶與盞,盞與茶,在歷史中相互交融,不僅留下了無數精美的藏品,也留下了無數動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