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蓮花塘 鄧雪/攝 涵養人文底蘊促進文旅融合 “特色文化是崇雒鄉實現可持續發展,最可期的優勢和不竭的動能。”童宏崧說。 70年來,崇雒鄉始終以宋慈、周敦頤文化教育后人,其文化氣息既一脈相承于理學,又各具特色。 1955年,在崇雒鄉昌茂坊處挖掘出一個刻有“慈字惠父宋公之墓”的殘碑,經相關專家鑒定,確與史料記載的宋理宗趙昀為宋慈御筆撰碑的碑文相一致。在各級各部門支持下,崇雒鄉持續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先后對墓區進行三次修繕,擬規劃建設占地500余畝的宋慈紀念園,館內包括中國法醫學博物館、司法鑒定中心、宋慈墓、紀念館、休閑涼亭、蓮花池等。作為全區愛國教育、公平正義教育基地,宋慈紀念園每年吸引近3萬人前來參觀學習,開展各類活動近百場,有效地繼承和弘揚了宋慈公平公正、清正廉潔的精神。 “我們村的周氏祠堂自古便是教書育人的學堂,在民國時期更是出過省廳官員十余人,可謂是人才的搖籃。”后畬村年近八旬的老黨員陳金治驕傲地說。 后畬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周敦頤第十六代孫周肇基遷居于此,十幾代人繁衍生息后便有了后畬周氏。 村中有一座刻有“理學淵源”、保存完整的石牌坊。據了解,這座牌坊高8米、寬5米,牌坊最高處兩邊刻有拿著笏的文官,在文官旁邊分別刻有仙鶴與鹿,而“理學淵源”四個大字上下方刻有龍鳳圖案,這座石牌坊便是遠近聞名的周家祠入口。 為了繼承和弘揚周敦頤理學文化,崇雒鄉多次對周氏祠堂進行保護修繕,恢復原有傳統古民居建筑風貌,形成了統一協調的地域建筑風格,每年吸引各地游客近萬人。2019年新爭取到中央財政支持保護傳統村落資金300萬,用于后畬村傳統古村保護修繕工作。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多年來,崇雒鄉始終將“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要求貫穿到文旅小鎮創建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外塑“顏值”,內修“氣質”,以文旅和合共生彰顯小鎮獨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