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筆者驅車從市區往東南方向行駛,眼前的道路從柏油馬路變成鄉村公路,沿途風景也從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人來人往的場鎮變成綠野蔥蔥,灰墻土瓦,以及波光粼粼的河面。輾轉數十里,車子來到了小湖鎮大山坪的尚甘果園。 一下車,筆者便見到了果園的主人——黃興旺,一個個子不高、皮膚黝黑,卻又壯實的中年漢子。今年50歲的他,是小湖鎮中學的一名生物老師,自小就喜歡花花草草,曾常年從事園林綠化與果樹研究,正是對大自然的熱愛讓他一直堅守在山林間。 “說起來這里搞農業的原因,還真是一念之間的沖動之舉。”黃興旺說。2016年的一天,同事聊到了食品安全,感嘆很難吃到新鮮放心的蔬菜和水果。“同事的話觸動了我,其實現在我們完全有條件自己種喜歡吃的放心果蔬,過我們喜歡的田園生活。”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黃興旺有了想法,說干就干。2016年春天,黃興旺花了近一年時間,把原來100多畝的園林綠化種植基地改建成了尚甘果園,精心打造了一個屬于他的“世外桃源”。 走在果園里,舉目望去,野草叢生,沒有一點現代農業的影子,更像是一個雜亂的山坡。若不是黃興旺在一旁指點,竟不知這地里還種了花生、柑橘、水蜜桃、金桔等蔬果。 “我用的是‘自然農耕’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遵循大自然法則的農業生產方式。”黃興旺告訴筆者,他的農場里從不除草,也從不施化肥。 不除草、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僅通過改良土壤,改善生態,就能自然栽培出放心蔬果?“生物多樣性越豐富,昆蟲間的相生相克自然能避免單一病蟲的爆發,而且土壤越健康,作物的生長也就越健壯,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會越來越強。”黃興旺向筆者解釋道,自然農耕就是要充分發揮土壤自我耕耘的能力,通過增加作物種類、植物種類以及動物種類,以此恢復生態,改良土壤,控制病蟲害。 “生物酵素可以很好的起到防病蟲害的效果。”黃興旺利用自己的“老本行”,把爛菜葉、甘蔗渣……一個個廢料制作成了一桶桶的生物酵素。 黃興旺的“自然農耕”使得農場“雜草叢生”,觀賞性差,曾遭受不少“懷疑”的眼光和批判的聲音。但他并沒有放棄,數年投入改良土壤恢復生態,也終于得到回報。 2017年8月,黃興旺的果園迎來了第一次收獲——花生“紅白彩”和“小二黑”兩個品種的豐收。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將花生帶到了廈門大學檢測機構,進行了392種農藥殘留檢測,并且全部獲得通過。 “今年,已經有朋友跟我預訂了300斤的花生。”黃興旺高興地說道,今年他的果園里花生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0余畝地,預計可產4000公斤花生,同時還種植了60畝從重慶引進了愛媛30號和愛媛38號的兩個柑桔品種。 “自然農耕,還食材本味,讓大家吃上放心的安全食品,已經不再是夢想了。”黃興旺告訴我,花生種植的成功給他帶來更大的信心,相信離夢想實現的日子不遠了。(鄧忠衛 黃家馨 周岐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