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水吉 大塊文章
2016-03-15 19:56:47??來源:建陽新聞網 責任編輯:李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古鎮水吉 水吉是閩北大鎮,文化、人口、經濟,遠近聞名。其中,文化尤其璀璨。宋祝穆《方輿勝覽》稱:"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甌寧尚且幾度更名,水吉仍是水吉。稱水吉為千年古鎮,文化重鎮,當是名副其實。 水吉文化瑰麗,概言之,源遠流長、遺世獨立。此二者,鮮有出其右,蔚為大觀。 源遠流長者,在遺存之多、底蘊之深、傳揚之廣。水吉有建窯,產出的建盞是世界的建盞。建窯興廢有時,建盞之光芒卻是永世生輝。水吉廟堂林立,村村供佛,更有隱峰、大覺、真如、竹林等唐代古剎,密度規模之盛,如是南朝。走出一批高僧大德,掌門海內外名山名剎。水吉有朱子講學的"西瀾書院",有"愛蓮說"作者周濂溪的祠堂,有供奉孔子、關公的"文武圣殿"……大姓大戶亦有本家宗祠,如周家、徐家、余家祠堂。近代有"江西會館"、"福州會館",無不映照著"吉水上游"之繁華。 解放后,水吉一度為縣,今日集市上的地名仍可感受新中國的蓬勃氣息,民主、建設、和平、新華、復興……等等。不用走街串巷,聽到這些名字,就讓人油然起敬。民辦公助的楹聯期刊《石磯詩社》,打從成立就從未間斷,一批老同志堅持創作,筆耕不輟,言傳身教,十數年刊發逾萬詩篇。新的大廟坪廣場完工之際,組織廣場舞比賽,一時間應者云集,各村各單位競相選拔隊伍,很快就有優勝者走上省城舞臺。水吉文化是廣而深的,涉及到歷史、政治、經濟、文學、宗教。又是立體的,有古有今,有虛有實。 遺世獨立者,在不走尋常,獨具特色,道可道,非常道。位于集市中心的大廟"三侯祠",供奉不是東、西方的佛家三圣,是本地菩薩。相傳唐末黃巢起義動亂,有軍隊過境擾攘,幸由地方勇士抵御退敵,領軍兄弟三人,后被供奉,尊"石磯靈侯"。隱約有一種豪強崇拜、守土拒外的基因意味,徜徉在水吉的家國情懷中。鄭墩有塔山,奇絕立雙塔。所謂寶塔鎮河妖,在各地進出城口時常可見,但凡遵循建塔規制,一山一塔。水吉此雙塔,皆在明代落成,何人破此古法陳規,也是一個謎。 最嘆為觀止,當屬正月廟會。自初一始,各村各廟抬出菩薩巡游祈福,一日一村,輪流坐莊,活動至廿一日夜晚達到高潮。許多外出經營者,專門要等到過了這日再離鄉,就為候此時刻。 這天,民主村接棒,迎奉真如寺的"祖公老佛",從零點時刻起,炮燭煙火不間斷。入夜時分,本地加上周邊縣鄉的信眾、游客,數萬人驟然齊集,比肩擦掌。到場者,除了一睹佛尊,更切望觸摸佛像,以期大運及身,庇佑一年。佛到之時,四周一擁而上,爭先恐后,過程中難免碰撞沖擊,有時竟傷及佛身。民主村組織上百人的護佛隊,最核心者貼身擁佛,揮鞭喝斥,如同乘轎,此外是十余人抬轎,再外則形成包圍。行至關鍵處,隊伍暫停,行"挪佛",抬轎手上下顛簸,左右劃圓,齊聲吶喊,更引得四周熱烈競逐,一時鞭炮焰火齊鳴,人群此起彼伏,聲震云霄,遠遠看去如海潮奔涌,顯示又一場盛宴高潮的來臨。 一般來講,尊佛拜佛者,信念虔誠,亦步亦趨,端莊篤定。可在是夜,一反常態,歡騰喧囂進而至于有些許的肆虐狂野,全然沒有祈求神賜的老實姿態。佛祖也似乎在今日走出神殿,真正來到人間,不計規嫌,與民同樂。倒是造就護佛的隊伍,既要騰挪又要守護,在萬眾夾裹中昂揚前行,生出一股英雄氣!于唯物的角度,堪稱民俗活動的珍貴遺產的卓然奇觀。這些都是水吉文化的奇絕之處,難能可貴。 李白云,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停留水吉正兩年,來去都在秋天,來去都曾忐忑。不同處,后者,放下的悠然與未竟的惆悵交織共存。兩年太短,讀不盡南浦溪畔這一方土地的文章與風流。 (張水榮 文 詹彥彪 攝) |
相關閱讀: